“新”是活力, 是希望, 是未来。在追新求进的道路上,常州目光如炬、奔跑不停,“小身材迸发出大能量”。近2.2万亿的工业规模,比重达56.2%的高新技术产业,7600多亿的新能源产业产值,170万的人才总量,激荡出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
PART 01
●新能源产业“新”潮澎湃
市重大项目江苏睿恩新能源高倍率锂离子电芯研发制造项目,正在争分夺秒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成后可形成年产7亿只高倍率锂电池的生产能力,预计2025年1月份正式投入量产,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储能、电动车辆、电动工具智能机器人等市场。
●合成生物产业“新”兴向荣
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二期建设热火朝天。园区内,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公共实验室已装修完毕。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军表示,“今年争取再引进10个合成生物项目落地园区。”
●半导体产业点燃“芯芯”之火
省重大项目——常州宏微功率半导体器件项目于近期迎来部分投产。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将于2026年完成6条硅基塑封半导体模块产线,达产后将形成年产量500万件,产值达35亿元。目前,企业的第七代芯片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的过程中,常州写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的上半篇。
2023年,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5个产业集群接续步入千亿级产业。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策源,写就“万亿之城再出发”的下半篇?
今年,全市共42个项目入选2024省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15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20个,重点聚焦新能源、合成生物、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领域;重大产业项目达30个,数量并列全省第二。
市发改委主任 李磊
市发改委将加快构建以“1028”产业体系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氢能储能、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低空经济等领域,推动要素资源聚焦、项目集中布局,强化链式招商、科技招商和基金招商,确保10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招引取得更多突破。
PART 02
一根银丝面直径约为0.8毫米,一根中性笔笔头直径约为0.5毫米。而中天钢铁生产的钢丝仅有0.1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
比头发丝还细的钢丝诞生于中天钢铁的全智能化车间,拉钢丝、压线、缠线一系列动作机器人仅用28秒就能完成。走进中天钢铁常州基地的“5G+数字工厂”,高科技元素应用比比皆是——
炉前全自动快分系统取代20人的实验室,将一炉钢水的检验时长从5分钟缩短到1分50秒;在废钢跨5G行车远程操控系统的支持下,每炉钢平均缩短冶炼时长30秒;喷码机器人取代人工喷码操作,字体清晰且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传统企业要想做出不传统的产品,要以“智改数转网联”,打造“智造”新名片。常州正加快数实融合步伐,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
2023年,常州新增“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国家5G工厂5家,均实现零的突破。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2家,10家链主企业建成产业链协同平台,带动超1700家本地企业转型升级。4家企业、1家平台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全省第一。
市工信局局长 严德群
全市工信将不断夯实常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着重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放大新能源领跑优势,力争2024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和绿色制造,实施新一轮“十百千”工程。通过持续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有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PART 03
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创造4项发明专利,2万余名科技人才迸发活力,龙城实验室建设正酣,“创新辐射力”成为近6000家企业发展的能量源……常州科教城正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
常州翊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是科教城的1/6000。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燃料电池关键装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14年前,公司团队从大连理工大学来到常州,开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转化。在科教城这片热土和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双重赋能之下,企业相关材料和生产设备已迭代至第四代,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成为常州氢能产业领域的强劲“新势力”。
从0到1、从1到10的创新,需要人才的密度、平台的高度。常州正厚植沃土,构建创新“雨林”。
常州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近3年引进人才34万人。实施青春留常计划、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通过盘活国有存量资源、企业闲置配套用房、老城区酒店等资源统一管理运营,3年建成人才公寓11.77万套,解决了35万人才入住需求。布局落地河海大学、南航、南医大等一批高校校区,打造“一园一室三中心”等创新平台。
市科技局局长 戴胡爽
市科技系统将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具有常州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开展“揭榜挂帅”,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一核一园一室三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更多的创新“高峰”;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生态构建,大力引进和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为常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