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新春上班第一天,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2月20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透露,新的一年,江苏将围绕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在高端装备等领域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标志性产品。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关乎江苏高质量发展,也关乎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那么,202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工作情况如何?新的一年又将怎样开展具体工作?
“三面”发力
202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工作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组建工作专班,印发“三项清单”,建立常态化调度推进督查机制,集成力量推进81个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211个重点创新型企业、68个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对基础研究、未来产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科创金融、海洋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外资研发机构等作出系统安排,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共识和行动。
推进86项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任务,实施48项基础研究、89项产业前瞻研发和85项成果转化项目,布局3个省基础科学中心,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中国科学院在苏产学研合作项目销售收入超1500亿元,涌现出高效率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问天I”类脑计算机、人工血管组织芯片、内生安全基础芯片、硅基氮化镓量产线、碳化硅外延设备、悬臂式隧道掘进机、超大型集装箱船等一批重大成果。
稳健开局,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约4100亿元,占比3.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回稳向好态势,产值占比49.9%、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比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均提前两年完成了省“十四五”目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DP总量2.1万亿,苏州工业园区等4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20强。新获批创新药9个、“新三样”出口额1949亿元,均领跑全国;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10家,均居全国第一。
“六新”赋能
过去一年,江苏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具体可以概括为“六个新”。
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新成效。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正式开工,组织实施16项自主预研项目;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跨广域网络编码分布式存储系统,启动建设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布局建设连云港中心,钟山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累计达31家,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立运行;获批1家、筹建2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加强基础研究展开新布局。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建设省物理、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建设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新获批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常见慢性病的病因基础与精准预防2家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围绕量子模拟、类脑智能等重点领域,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48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设立5个攀登项目,支持省杰青、优青和青年基金1100余项。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围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立项支持89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展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方式,实施“高算力AI芯片”等27个科技攻关项目;牵头实施8项长三角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部省联动推进“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可再生能源”专项。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新提升。出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条政策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12条措施,深化高新技术企业“两减两增”便利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5.1万家;开展“企业创新服务月”活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约占全国的17%。举办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新增科技贷款超2200亿元,发放“苏科贷”超100亿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开放协同创新呈现新拓展。国务院批复同意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式立项,科技部成立“部省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专责小组”;举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交流大会;与新加坡、香港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从高校院所新选聘1512名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新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超2万件,高端人才占比超40%,新增两院院士6名、总数达116名。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积极谋划和推进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加快实施《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出台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实施18条科研人员减负清单,印发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工作指引。省政府出台支持省产研院改革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举办全球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等建院十周年活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600亿元。
争取“突破”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江苏又将如何做呢?据徐光辉介绍,2024年,科技系统将扎实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行动,以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为动力,努力取得更多实质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实现“策源、攻关、聚合、赋能、集成”五个突破。
推进“1820”基础研究“策源”突破。把握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变革、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激活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对标国际领先,加快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中心,强化实体化运行,实行“里程碑”考核。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40个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省杰青、优青计划翻一番,力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500个以上。探索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在科研选题、项目组织、科技奖励、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赋予科研自主权。开展顶尖科学家江苏行活动,根植“从0到1”策源力原创力。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突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围绕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氢能及新型储能等领域,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标志性产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在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类脑智能、未来材料、固态电池等方向,部署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增创新动能新优势。编制未来产业“一图三清单”,加快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等“5个100”布局,更好地开辟和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推进战略科技力量“聚合”突破。用心用力打造一流高端研发平台,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运行,推进紫金山、太湖、钟山、云龙湖实验室和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力争取得重大成果。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在苏科研机构建设。推进原子极微制造等实验设施纳入国家序列。建设好已获批的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年底前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达40家。面向长江经济带开拓江苏实验室联盟,在通信等领域布局建设2-4个领域类实验室联盟,深化与优势产业链的适配融通。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赋能”突破。围绕“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支持南京、苏州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构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布局海洋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融合发展。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招商引资与招科引智并举,加快新质动能接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DP力争达2.25万亿元。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公司,组建10个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和8家概念验证中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5.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0万家,打造创新企业集群,形成创新矩阵引力场。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集成”突破。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积极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省域实现机制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加大人才激励与减负力度,推动更多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推广省产研院“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经验,深化科技奖励、高新区评价改革,强化科技伦理和科研诚信治理;修改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扩大赋权改革试点,筹备江苏产学研合作大会,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新增科技领域贷款超25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000亿元,运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和数字科技平台,激发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