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重点新闻 >> 内容

冲刺GDP万亿之城,决胜时刻的常州经济图景

发布日期:2023-09-13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时下,进入“决胜GDP万亿之城”的冲刺时刻。全市各地各级正紧锣密鼓、计日程功,500万常州市民也翘首以盼、共襄盛举。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一个目标”,就是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抬高发展标杆,注重量质并举,突出全面协调,努力展现一座有高度有支撑、有动能有活力、有气质有颜值、有温度有质感的“万亿之城”。

晋级“万亿之城”的常州,必将带来城市能级的跃升:产业向“新”,动能强劲,经济总量不断实现进位;项目“聚”能,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度”;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不平凡的背后,是常州发改委的承压前行,登高攀强,呈现出了一幅不平凡的常州经济图景。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产业向“新” ,城市蝶变】

GDP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对一个城市来说,万亿是一个大关,突破万亿证明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4座GDP万亿以上城市。

作为智造名城,从去年的数据看,常州2022年GDP达9550.1亿,距离万亿俱乐部只差“临门一脚”。冲刺万亿经济规模,对于常州而言,意义重大。不仅意味着区域经济实力提升,更彰显常州作为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领城市的担当。

站上新能源风口,经济增速频频领跑,经济总量不断实现进位,2023年,势在必得“万亿之城”的常州,注定成为城市级跃升的不平凡之年:全力攻坚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咬定发展加力干;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这些不平凡的背后,是常州发展和改革委的承压前行,登高攀强,呈现出了一幅不平凡的常州经济图景。

聚势:“新”产业 破圈突围

产业基础好。常州扎实的制造基础、完整的配套能力,助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等一批工作入选国务院督查激励。从“三车四新三智能”到“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常州以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标性产业链为抓手,抢占集群发展“主攻点”,开展差异化“建链、补链、强链、长链”建设,规模总量持续壮大。

智能装备优势明显。拥有输变电及发电设备、工程装备、数控机床、内燃机及内燃机配件等省重点培育4大产业集群,区域辐射效应较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新材料发展迅猛。在全国率先布局以碳纤维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产业,形成了涵盖石墨烯装备、材料制备、新能源、复合材料、热管理等领域的产业布局,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机器人强势领跑。拥有“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汇集安川、节卡、铭赛等国内外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协作机器人产量全国第一,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以及整车的生产组装、新建生产线提供了细分行业的支持。

企业实力强。企业强,则产业兴,近年来,一批批行业龙头纷至沓来,一批批本土企业裂变突破,持续激发常州城市能级跃升。

数量上,常州拥有80多万家市场主体、6万多家工业企业、近6000家规上工业企业、近37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数量达94家,居全国城市20强。

体量上,“大象军团”和“蚂蚁雄兵”并举。在“大象军团”中,既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天合光能、万帮新能源等总部型链主企业,也有宁德时代、贝特瑞、星源材质等国内超70%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蚂蚁雄兵”中,累计培育200多家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家、位居全省第一。

质量上,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全球独角兽榜4家。2022年新增百亿工业企业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新增新能源领域百亿企业5家,拥有4家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 10龙头企业。

蓄能:发储送用 产业闭环

产业集聚度位列全国第四,投资热度蝉联全国第一,占据产业制造高点,无论是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存储,还是新能源输送以及新能源利用领域,常州成为全国唯一构建起“发储送用”产业闭环的城市。

发:

光伏产业链条构建完整,基本覆盖除上游多晶硅料以外光伏产业链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

新北区、金坛区是全市主要的光伏生产基地,分别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为牵引,集合硅片、电池片、EVA胶膜、部分光伏设备及元器件等企业,产值总量占全市近80%;武进区、溧阳市以顺风光电、国电新能源等光伏设备及元器件生产企业为龙头;天宁区、常州经开区、钟楼区以光伏镀膜玻璃、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开发、背材基膜等方向的企业为主。风电产业已集聚天晟新材、长海玻纤、欧文斯科宁、阿克苏诺贝尔等重点企业。

储:

动力电池上下游共32个关键环节,常州集聚的动力电池企业覆盖了30个,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国内超70%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在常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

目前,全市拥有动力锂电池电芯及配套生产企业8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5家,建成产能超150GWh,产量108Gwh,居全省第一。以当升科技、贝特瑞、常州星源、江苏科达利、海目星、捷佳创为代表的正极、负极、隔膜、结构件、智能装备等领域企业,大多是国内外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在总部外的最大基地,有力支撑了常州动力电池产业跃升,成为长三角锂电池产业链最全、最长的地区之一。

送:

常州智能电力装备涉及输电、变电、配电、控制系统、开关设备、电线电缆等,基本覆盖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各环节,在变压器产业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

规模以上企业共218家,43家重点企业销售收入400亿元。上上电缆阻燃电力电缆、工业及医用高压直流电缆、额定电压26/35kV无卤阻燃耐扭风能电缆填补国内空白;华鹏变压器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台63000kVA 110kV干式变压器(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干式变压器)以及11000kVA 66kV海上风力发电用机舱安装变压器;安靠500kV电缆连接件打破国外的长期垄断,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标杆企业,推动了中国电缆工业由高压到超高压的跨越。

用:

目前拥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产业门类齐全,覆盖传动系、制动系、转向系等10多个系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全市专业从事充电桩生产及配套企业10家以上,主要产品包括直、交流充电桩、电源、适配器及模具开发。万帮数字能源的“星星充电”共享平台,拥有超百万高频用户,日均充电量超1200万度,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为60多家整车企业提供安装服务。

聚变: “链”群并重 倍增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是覆盖研发设计、制造加工、系统集成及成套方案解决、服务供给等全要素支撑的标志性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形成核心园区引领、特色产业园区支撑的“3+X”智能制造装备集群布局,武进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常州经开区三个核心产业区产业规模占全市80%以上。集群共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8个,省级研发中心133个,公共服务综合体10家。

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2008年在全国率先布局碳纤维和石墨烯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发展,“东方碳谷”品牌名片持续擦亮。

集群企业超2100家,石墨烯原料制备规模全国第一,高端碳纤维制备规模全国第一,高端碳纤维织物市占率全国第一,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25个决赛优胜集群之一,跻身“国家队”行列。

目前,集群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专精特新企业48家,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58家、省级以上研发创新载体783家,21家企业在海外设立了研发机构,集群16个品牌入选2020-2022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名单。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群:集聚了信维通信、瑞声科技、宏微科技、强力电子、微亿智造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武进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常州高新区位列智能传感器全国十大园区第五位。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健康+养老等三大特色板块,共有生物医药企业600余家,医疗器械产业产品涵盖43类医疗器械中的31个大类,规模全省第二。全国超过60%的吻合器生产企业集中在常州。

【项目为王,奏响强音】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冲刺“万亿之城”,号角催征,激荡着奋进的力量。

常州,抢抓时代机遇。

机器设备轰鸣作业,高耸的塔吊来回运转,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迎面而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一派争分夺秒、大干快上的火热场景。

锚定“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要求,以产业发展导向为引领,发力精准招商,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常州发展和改革委不断爬坡过坎,全力以赴提速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书写重大项目建设的新篇章。

链式招引

连续九年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全市重大项目招引实现突破,美敦力康辉常州科技园、理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太阳诱电、赛得利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对牵引带动全市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创新20条”“产业30条”《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一个个重磅政策明确了全市产业主攻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路径。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我市持续强链补链延链,特别针对动力电池,按照产业链、产品链发展重点和补缺方向,引育江苏时代、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相关企业80余家,国内超70%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均在常州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形成“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生态圈。

围绕“强链补链延链”,以十大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我市大力招引一批行业领头的“链主”企业,还形成储备项目梯次接续的良好态势。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入库项目94个,项目数量较去年同比增长21%。新增入库的33个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中,80%集中于新能源车零部件、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领域,长海、铭丰、乐萌、中简等本土企业接续增资扩产。

攻坚建设

一手抓招引,一手抓项目建设。

8月的常州,一批批优质项目建设火力齐开:

今创新能源项目在武进国家高新区今创轨道交通产业园集中开工,分别实施的新能源智慧矿山机械项目、新能源储能项目、绿色智能零碳示范园区三大项目;地处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内的常州氢湾国际创新社区一期正式启动,主要建设氢能产业核心零部件及检验检测设备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项目建设,讲究攻坚速度。全市上下充分运用考核“指挥棒”,编制《“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评比办法》,将开工竣工、列统投资等列入专项评比指标,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有效投资量。

聚焦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畅通重大项目办事“全链条”,梳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办结时限,灵活采用提前预审、并联推进等方式,全面推进“拿地即开工”常态化,大连豪森、裕兴薄膜、祥明电机等一批项目“拿地即开工”,加快破解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难题,提速重大项目建设步伐。

今年以来,“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巡查覆盖率超70%,省市重大项目调度实现全覆盖。

创新平台

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与省产研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46家,位居全省前列;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入选首批省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

“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组建成立,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市首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累计创建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16个,3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成为第一批省级产业创新中心。

推进“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认定和培育“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60家,今年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家,全省第一;新增五星上云企业2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家,均居全省第二;

中以、中德等5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中以常州创新园引进企业163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4个。

服务支撑

项目落地、开工、生产、达产,每一个环节的服务是首要。全市上下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审批效率,一个个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的服务举措应运实行。

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倾斜,每年保障1.3万亩建设用地用于工业项目。

运用“线上+线下”重大项目问题交办解决机制,按照“一次交办、定期跟踪、限时办结”原则,简单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平台办,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持续跟踪。针对触发冻结预警、临近问题交办时限等项目,倒排时间节点,联合会商解题,拿出有效方案,确保重大项目按时开工、如期竣工。

今年以来,已协调解决巨冈精工数控加工中心、长盈新能源动力电池结构件等8个省市重大项目难题。

金融服务紧紧跟上,精心运作龙城科创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并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一定规模的创新投入。

加速兑现“真金白银”,联合多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重大项目专项奖励资金政策,加大设备补贴、创新平台等资金支持力度。

【蓄力勃发,以攻坚之姿决胜】

时代的助推下,常州拥抱机遇,砥砺奋进,向着GDP万亿俱乐部冲刺。

新能源之都“炼”成,人民生活不断充盈,每一份期愿和美好向往都实实在在显现。

冲刺,必须有拼、闯、干的尽头,常州,拿出决胜之姿。

今年,市委、市政府“新春第一会”的主题是打造新能源之都。大会出台了《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提出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今年,常州将满怀豪情迈进GDP万亿之城,GDP万亿绝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常州未来的“大目标”,远不止于GDP,常州更在于成为一座经济高质高效、动能充盈充沛、人民宜居宜业、城乡共富共美、社会和顺和谐的城市,一座来了都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幸福城市。

因为有梦,所以步履铿锵,因为有愿,所以满怀希冀。

对于行进中的2023年,常州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使命的引领下,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在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道路上勇往直前。

现代服务业

2023年,1—5月,全市纳入核算行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1.1%,其中,以互联网与软件信息、租赁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增长迅速,分别增长16.1%和17.7%。

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以两湖创新区、常州科教城、常州创意产业园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溧阳高新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打造服务高端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涌现出悦亿网络信息、苏文电能科技、捷成华视网聚、星星充电、车联天下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

特色模式打造方面,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集成化融合、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融合、新能源产业和定制化服务融合、新型纺织服装与新消费服务融合等“两业”深度融合优势领域,“传统制造+服务投入+服务产品”的“两业”融合模式成效初显。

特色试点培育方面,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市级两业融合示范企业28家,省“两业”深度融合试点43家。2021年,常州“国字号”融合试点迎来重要突破,天宁经开区获评第二批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成为本批试点中江苏唯一区域融合试点。

物流主体培育方面,2023年,率先在省内成立市级物流产业集团,着力将企业打造成为物流产业供应链与实体经济供应链融合发展的区域性综合物流服务集成商。

枢纽工程建设方面,成功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2022年基地成交量达到482万吨,成交额实现537亿元。

总投资12.9亿元、新建冷库库容47.5万立方米的基地重点项目——新运冷链于2022年开工,当年完成投资6亿元。

数智物流发展方面,在智慧物流、多式联运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创新案例。政成(聚盟)物流园自主研发智慧化信息系统平台,采用“线下+线上”发展模式,形成直达全国152个主要城市的线路产品。中集苏航、宇常通、奔牛港务集团等多式联运企业加快跨运输方式信息共享,推动公路运输向铁路、水路转移,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数字经济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市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

主要任务包括:聚焦数字化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统筹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重点推进龙城实验室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快5G、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车联网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实施新一轮“龙城英才计划”,开展“柔性引才汇智”行动,建立区域性人才服务平台等。

同时,聚焦数字产业化,夯实软件和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等关键基础性数字产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数字产业发展;布局量子通信、虚拟现实等高端前沿性数字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城乡融合

统筹联动、精准施策,一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在城市资源要素下乡,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乡村基础设施提质,乡村经济活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效。其中,仅上半年,全市实施新建(改扩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14所,小学和初中各7所。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放大试验区建设示范效应,强化协同推进,在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的人才下乡、科技成果科技资源导入、提升农村土地价值等关键环节再深化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突破。

强化试验突破,高效推进落实溧阳市、金坛区的国家试验区建设任务。同时,对照“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督查激励实施办法和城镇化年度工作要点,总结提炼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锡常先行区

区域合作,最重要的是资源互通、优势互补。

2022年6月17日,常州天宁区、无锡江阴市、常州经开区三地完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先行探索推动锡常协同发展,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合作,助力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

完成的《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空间规划暨“江阴-天宁-经开”三地战略合作项目空间布局》研究,从生态、交通、协同、产业、创新、文旅五大层面提出了战略协同。

其中包括:共享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控数据,形成党建治水新格局;与江阴道路交通畅通;推进中欧(常州)检验检测产业园服务江阴的制造业;加强创新平台协同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讨乡村旅游系统发展思路;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等。

循环经济

全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积极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无废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围绕“无废城市”创建目标要求,加大产业引导、资金投入和项目推进,在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做示范,推动城市静脉产业集聚,通过持续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初步形成新北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武进雪堰夹山等静脉产业发展集聚区,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深度融合,推动固废管理模式创新。

近年来,全市共有12个固废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近1亿元,项目类别涵盖一般固废、危废处置和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工业固废、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多个固废资源分类处置领域。

信用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围绕擦亮全国信用示范区名片,全市积极探索利用信用手段破解融资难点,深化信用监管行业示范试点,拓展信用信息共享应用范围,有序推进信用修复专项行动。

深入开展“双屡”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推进企业贯标示范创建工作,开通信用服务直通车,开展信用应用创新“揭榜挂帅”行动,组织推进我市服务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信用服务工作。

未来,将推进县级地区创新信用管理与服务试点工作。督促、指导四个试点地区全力推进创新信用管理和服务试点工作;开展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信用服务常州行系列推介活动,推动实施信用服务优化提升新行动,开展信用监管提质行动,实施信用惠民便企关爱行动,探索个人诚信分建设,有序推进数字信用智慧赋能平台建设。

民生事业

全力服务532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共同富裕,定期开展居民收入跟踪监测,积极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惠民水平。加快推进普惠养老托育,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

未来,将深化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进一步丰富完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内涵。加快全市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的现代化常州建设,围绕社会事业领域支持方向,主动谋划对接、加强项目培育,争取更多政策资金落地常州。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