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重点新闻 >> 内容

融入上海都市圈,常州逐鹿新能源之都|解码江苏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03-03  来源:华夏时报  浏览次数:  字号:〖

过去的一周,江苏省常州市及其下辖的经济板块,以“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聚力建设新能源之都”为主题,在上海多地举办经贸交流和创新合作活动。这已是常州连续17年在上海举办经贸活动周,其目的是共同探讨双方合作新机遇,携手拓展两地共赢新空间。活动上,共有25个协议、总投资41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签约,涉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

一方面是融入上海都市圈。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常州全方位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沪常两地的经济交流合作越发紧密,越来越多的在沪企业将投资版图向常州延伸,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则是建设新能源之都。自2019年以来,常州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39.7%,居全国前列。2022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到2022年底,常州工业总量首次破2万亿元,跃居江苏第三。

常州市副市长徐华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看,全市各经济板块新能源领域产业的统筹推进、差异化发展和优势互补,加速了常州全市经济格局的重构。

鉴于此,常州顺势推出了建设“新能源之都”的规划。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领域产业规模、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双超万亿元,支撑制造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全市GDP再创新高。

新能源产业成历史性选择

2022年,常州继续位列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实现经济总量9550亿元,同增3.5%,以占江苏4.1%的面积和6.3%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7.8%的经济总量。按当前的发展势态,到2023年底,常州将成为江苏第五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的城市(前四个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常州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历史性地选择了新能源产业。

2022年下半年,常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吹响号角;2023年1月底,又推出了《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从多个维度欲将新能源“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理想建设成现实。

常州是工业明星城市,更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从历史上看,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特色的工业体系。如常州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两项工作获得国务院年度督查激励,其中“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更是三次获得激励。

因此,常州新能源领域“发储送用”产业闭环的形成,有着同样的历史脉络。常州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涉足变压器制造,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全面起步,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动力电池。

以动力电池看,2022年这一产业支撑了常州下辖的溧阳、金坛区域经济的快速崛起,两地新增开票销售超过2000亿元;新能源整车年产量超34万辆,为武进、新北两翼齐飞增添强劲动力。

2022年,常州新增新能源领域百亿企业5家,预计2025年新能源领域百亿企业累计达到15家以上;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电力装备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

由于常州把新能源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围绕“发储送用”的产业闭环,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智改数转”、重大项目、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等六大主阵地协同发力,因此,这有利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同样,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人才也促进了产业的创新。

常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杨琪表示,“龙城英才计划”实施17年来,不仅在新能源领域诞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企业和企业家,高校也趁机创建了新能源专业,吸引了在校就读学生超过1.3万人,进一步形成了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据了解,2022年,常州引进博士人才比2020年增长了200%,引进硕士人才增长近30%,仅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吸引了各类人才近6000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9年位居江苏全省第一。

徐华勤认为,因为近些年来新能源头部产业和项目的落地和深耕,常州在光伏和电力装备领域实现领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并跑,这也让跨区域间合作愈发紧密,供应链协同愈发重要,使得新能源产业在常州“发储送用”全链条闭环的产业基础更加强大,加速了江苏乃至长三角产业竞合。

如何建设新能源之都

当前,常州的新能源产业正在强势增长,形成了“发储送用”生态闭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五、投资热度全国第一,产值超过5000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销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江苏50%。

这是因为常州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到2022年底,常州现有工业企业超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6200多家,工业规模总量突破2万亿元,中国工业大奖、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其中,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76%。

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潘冬铃表示,一是着力做好产业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应用持续稳步成长,引导鼓励氢能产业发展,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二是重点加快光伏发电应用,到“十四五”末,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累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三是,有序构建多元储能体系,如力争2年内全市电化学储能规模达到300兆瓦以上。

就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表示,将择优围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场景,推动新产品在本地的应用;同时,统筹各级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推进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扩大出租、环卫、物流、通勤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

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表示,为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已制定了《科技创新助推新能源之都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将围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重大平台能级,增强创新策源供给,促进创新主体集聚。如,对首次认定为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在创新政策中给予叠加支持。

主动深入融上海都市圈

常州要建设新能源之都,来自上海的资源相当关键。从当前常州的产业看,这些领域中的领军企业、先进技术很多都在上海,与上海的产业互补性很强。

陈金虎指出,常州将积极配合上海重点产业发展,主动融入上海产业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更好推动两地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在深化与上海的科技合作上,常州“两湖”创新区无疑是最佳的载体。从定位看,创新区的目的就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上市企业,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常州武进区副区长王栋对《华夏时报》记者解释,“两湖”创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智造、新经济“一高四新”产业,将进一步主动融入上海产业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更好推动两地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从区级层面看,就是做实创新协同,积极打通科技创新上海供给端与常州需求端的通道,进一步拓展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及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合作模式,助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让更多来自上海的科技之花在常州结出产业硕果。”王栋表示。

据了解,作为“龙城英才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常州已开展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加快建设10万套人才公寓,让前来创业创新的人士拎包入住,以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常州市商务局局长韩雪琴表示,从新能源产业的招商角度看,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充分发挥新能源头部企业的龙头效应,通过多种招商等方式,全力招引落户一批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新能源产业项目。目前,常州已成功引进了四支QFLP外资基金,打通了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的新渠道。

同时,瞄准重点国家和上海、深圳等国内中心城市,围绕新能源等细分领域和氢燃料电池等新兴领域,与新能源领域高度关联的半导体领域,进行新能源产业的专题推介和精准推送,全面提升常州在新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主动深入融进上海,不仅仅是科创、产业、人才领域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效发挥出上海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作用。因为,上海拥有全国最多的风投、私募机构。与之合作,可以更加精准地寻找“头部”、定位“风口”,更大力度吸引行业龙头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等来常投资。

在新能源领域,常州秉持的一个发展理念是:上市是最好的转型升级、最好的招商引资、最好的总部经济。为此,常州诞生了“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上市企业倍增计划”。

目前,常州有新能源上市公司36家,占比40.91%,总市值4176亿元,占比61.68%,2022年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72.3亿元,占比62.65%。2022年1—9月,常州境内新能源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4.35亿元,占全市境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比重达71.68%,净利润72.43亿元,占比69.07%。

据常州市金融监管局局长刘敏介绍,设立的400亿元科创资金,已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约2000亿元创新投入。到2022年末,新能源产业链“发储送用”上市公司贷款余额86.73亿元,同增22.99%;新能源领域外地上市在常募投项目贷款余额43.57亿元,同增97.40%;新能源领域上市后备企业贷款余额127.91亿元,同增65.53%。2022年,常州落地碳减排支持工具7.43亿元,撬动贷款投放12.38亿元;发放“苏碳融”绿色金融产品4.34亿元、绿色再贴现69.21亿元。近2年来,常州47家新能源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超500亿元,产业链和资本链共构高质量创新生态圈已然成型。

刘敏进一步表示,到2025年,绿色信贷余额达2000亿元以上、绿色直接融资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如落实新能源领域企业股改上市奖励,对新能源领域产业链上市公司实施股权类再融资且75%以上投入本地项目建设的,按照融资额的5‰给予奖励,奖励上限200万元,以及继续引导银行机构优化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新能源之都”。

陈金虎指出,常州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在金融人才培养、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合作,大力引进上海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来常设立分支机构,全力支持上海的产业基金、资产管理、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机构来常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