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常州举办“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的第三个年头。
相较往年,今年常州“人才长征”的步伐迈得格外早。2月15日,正月未出,春寒料峭,常州首个代表团即逆长江而上,来到人才重镇长沙、南昌,吹响了新年引才的第一声号角。
聚焦产业匹配 谋求深度合作
完备丰富的产业链,是常州聚才、留才的最大魅力,也是常州育才、成才的最大优势。今年,常州提出举全市之力、聚全球资源,巩固先发优势、扩大领先优势、保持竞争优势,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中南大学被誉为“电池领域的黄埔军校”,该校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纪效波领衔的钠电池储能材料项目此次完成签约。该项目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可大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技术创新必须接地气,常州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度高,正是我们实现产业化应用的绝佳之地。”纪效波表示,中南大学在学科专业、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等方面,均与常州的新能源产业有很高的匹配度,双方可以在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全方位开展深度合作。
出生、成长于常州的唐朝京,是原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多年来他始终心念家乡发展。他说,当前,围绕新能源之都建设,常州正在快速崛起,集聚了一批新能源产业链头部企业,出台了各项政策,影响力非常大。湖南是人才荟萃之地,希望能有更多人才在常州找到广阔的舞台,希望校地之间加强产学研对接,使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与常州的资源产业优势有机结合,在互惠共赢中实现更大价值。
营造爱才生态 政策优化升级
“我们与常州结缘,因为这里有鼓励、尊重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士李元山带领团队于2020年在常创办江苏奇志技术有限公司,是第17批“龙城英才计划”创业企业。“依托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团队和常州市优良的营商环境,我们创建了‘三三’协同创新技术体系,研发了高性能算力硬件、算力服务解决方案、数智创新三类产品。”
常州一直以来敬才、爱才、优才。以“龙城英才计划”核心品牌为引领,常州久久为功,构建了上下贯通、有序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
今年,围绕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人才政策再完善再加码,更加注重“市场化”机制,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量身打造特殊支持政策;更加注重“平台型”支撑,鼓励激励新能源领域研发平台加强与科研机构、一流高校的人才合作,丰富“柔性引智”的方式方法,着力汇聚新能源领域外部人才资源;更加注重“基础性”保障,吸引更多市场化基金参与种子期、天使轮人才企业股权投资。
同时,常州还进一步扩大“青春留常”政策覆盖范围。其中,面向青年人才,常州连续多年实施的“非申即享”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今年起由本硕博毕业生拓展至在常高校大专毕业生;计划年内建成投用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入住人才公寓3年“免费”、青年驿站3个月免租,广大青年人才可以“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新能源之都”。
厚植人才优势 引才数质齐升
“从2021年的合肥到今年的长沙、南昌,我们借助‘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已经成功签约了10余个人才项目。”天宁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区人才办主任钟山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常州进一步打响了知名度,让更多的技术人才和青年学子认识常州、了解常州、向往常州。”
自2021年10月起,“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的足迹遍布全国近20个重要城市,与各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面对面交流,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城市“朋友圈”不断扩大,“青春留常”品牌不断做强,“人才常州”得到了广泛宣传与认可。
“过去我听说过‘苏锡常’,总觉得常州的存在感不高,认为既然要去苏南肯定首选苏州。”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唐子遨参加此次“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后,观点发生了改变。他说,听到常州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机遇多、活力强,再加上人才公寓、生活补贴等政策也颇具吸引力,“如果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我很愿意毕业后去常州。”
像唐子遨这样的青年学子不在少数。
据统计,2022年,常州引进人才数质齐升:全年共计引进各类人才110678人,较2021年增长5%,创历史新高;引进硕博人才4717人,较2021年增加12.1%,实现“三连涨”,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人才数量也连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