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GDP万亿之城”、建设新能源之都的高速赛道上,“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能做什么?
今年初春,常州科教城已拿出3份“热乎乎”的文件——《常州科教城研发机构支持“新能源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常州科教城职业教育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支持常州科教城公共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
“我们要一马当先提升领跑优势,一着不让抢抓发展时势,一往无前践行使命担当。”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乔俊杰说。
助“新”发展基础厚实
以“核”的力量辐射全市。经多年建设,常州科教城当之无愧成为全市创新的高地。
目前,常州科教城已集聚47家研发机构,其中16家重点研发机构围绕智能电网、太阳能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等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建立了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半导体及氢能技术工程中心等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服务全市40余家新能源领域重点企业;成功孵化了苏文电能、宏微科技、易控电子等一批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和骨干服务商,集聚了30余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
园区高校设置新能源相关专业的覆盖率达100%,已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光伏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32个;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吴峰这样的“双聘院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教育部能源互联网及大数据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绿色节能与新能源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大学建有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能源战略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创新平台。
现代工业中心的17个实训基地中,有11个实训基地涉及光伏技术、汽车技术等新能源领域的相关实训,建有光伏发电系统安装调试、智能检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等实训模块91个、实训课程69门,年实训新能源相关专业学生3.32万人次。
高远目标激发动力
没有高远的目标,就没有动力。
“跳一跳能达到的目标,既要有未来指向性,又要富有挑战性,也会更加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常州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祝正庆说。
到2025年,常州科教城研发机构计划集聚新能源领域高端人才300人以上、研发创新人才3000人以上;向全市输出和转化关键技术成果100项以上;创建1—2家国家或省级创新平台;促成新能源产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5项以上,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新能源相关国际合作项目10项以上。常州科教城还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成为引领全市新能源产业创新研发、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国际合作和产教融合的高地。
在职业教育方面,计划到2025年,4个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并建成3个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开放型新能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动态调整不少于6个新能源类相关专业,新开发不少于15项新能源类共享实训教材、实训课程;新能源类人才双岗互聘扩大至全市范围且入选比例不低于30%,实训培训新能源领域相关人员10.5万人次。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常州科教城为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我市新能源之都建设。
未来三年如何做
目标已明确,关键看行动。
针对研发机构,常州科教城将整合研发机构及其母体院校的优势资源,聚焦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亟待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需求引领,加强组织协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人才项目招引,集聚创新要素,打造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之核”。
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双招双引工作、加快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支撑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新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打造高水平新能源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加强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深化新能源产业国际科技合作,是实现目标的7大抓手。
常州科教城还推出4项重点任务,分别是:打造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新能源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提升新能源专业关键办学能力、扩大新能源人才双岗互聘范围。
三年时间,只争朝夕。常州科学城在吹响“集结号”时,不仅发布了涉及光伏、风电、AI技术、隔膜材料等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更将拿出真金白银对承接新能源之都建设任务的单位给予“实力”支持。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全市研发机构的龙头单位将纷纷“上场”助力。
一个释放更多创新潜能、激发更多创新活力的科教城,将焕新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