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是武进区制造业的看家本领。
前不久,江苏省公布2022年度第二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武进区52家企业通过认定,数量全市第一,占比超过30%;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达196家,全市占比28.6%。
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锻长板”“补短板”,武进区积极整合各方政策资源,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增长和质效提升,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源。
瞄准“针尖”求“顶尖”
竞争,靠“人有我精”,更靠“人无我有”。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芯晟捷创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忙着对X射线探测器模组进行数据分析、性能测试。
“X射线探测器模组是CT成像的核心。”公司总经理商海明介绍,该产品2019年量产后,打破国外厂商在高端CT探测器领域的垄断地位,目前市场份额超10%。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20%,加快进军国内外医疗CT市场以及安防、工业领域。
瞄准“针尖”领域,锻造行业“顶尖”企业。江苏嘉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工业超高速和超低速永磁电机的研发,在行业内拿下多个首创,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随着总投资10亿元的高效节能驱动系统项目奠基,企业将新增8000台(套)的年生产能力,新增年产值10亿元。
创新牵引下,一批掌握“独门绝技”、拥有“拳头产品”的企业稳扎稳打,凭过硬实力赢得行业话语权。
“链”动发展“新未来”
围绕武进区“95X”产业体系,“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发力,补链延链强链,提高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在江苏铭纳阳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批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高端装备正在装配,预计春节前全部交付客户。总经理姚伟介绍,在新能源扁线电机自动化设备领域,公司在全球的出货量较大,2022年开票销售近4亿元,较2021年翻了一番。看好未来发展,企业又在武进国家高新区启动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总投资30亿元,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智电汽车产业链布局。
新能源电池领域对生产线的品质把控极其严格。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及添加剂等在内,所有材料的生产及气力输送过程中,铁离子含量不能超过十亿分之十,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输送系统精密度必须高。以往,这些关键技术为发达国家所垄断。
持续科技攻关,在1英寸的地方深挖1英尺。常州常衡德宇粉体集成系统有限公司依托从事密闭管道输送系统研发、生产的多年积累,目前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实现全智能化、密闭、节能、安全、物联网的气力输送系统打造,解决电池材料安全问题的同时实现品质提升。“相关业务已占比30%。”总经理季胜不无自豪。
“土沃”滋养“花繁”
激发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竞相涌现、加速腾飞,武进区从构筑梯度培育体系、精准优选辅导服务、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等多方面探索举措、加大力度。
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该区每季度对工业企业进行滚动筛选。区工信局局长张文伟介绍,目前已有600家企业进入培育库,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服务专员”主动走访对接,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解读、融资贷款、技术支持等服务。
企业发展中,被专利“卡脖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武进区启动“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加速计划,目标用一年时间,对首批25家“专精特新”企业出具一对一体检报告,协助企业规避采购、生产、研发及售后等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研发投入大,但造血能力往往还不足。这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痛点,也是板块、部门服务的重点。为此,武进国家高新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实施意见》,在“园区保”基础上衍生“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贷”等创新产品;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制定产业专项支持政策,靶向配置资本、技术、人才、空间等资源要素,并注重发挥龙城金谷(南区)作用,引导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相关部门群策群力,打造政企“服务圈”,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产业赛道上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