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服务“双碳”战略目标,各行业领域都在探寻节能降碳新技术、新路径。从武进绿建区了解到,园区企业江苏碳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正创新开展碳捕集业务,相关技术在业内领先。
7月14日上午9点,碳和环境的技术研讨室内,企业负责人李哲锋与技术人员热烈交流着设备设计稿修改意见。移动白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所需零部件供应情况。
“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产品,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利用测试智能云平台。”打开工艺参数,李哲锋介绍了最核心的几个数据:烟气捕集量50标方/小时、捕集率90%、能耗4吉焦/吨。他举例说,电厂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通常是10%,意味着每小时可以捕集4.5标方二氧化碳,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从5标方降低到0.5标方,每捕集1吨二氧化碳,能耗为4吉焦。
领跑新赛道,与李哲锋重视产学研结合密不可分,2014年起企业就与浙大、北大、清华等高校密切互动。2017年,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领衔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其中实验室整套研究设备的开发与制造,就来自李哲锋的团队。
近几年,企业与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联合,攻关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取得突破。这种技术是指从工业或其它碳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加以利用或封存,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
李哲锋表示,二氧化碳捕集主要分三个维度:中高浓度、中低浓度、超低浓度。其中,中高浓度指二氧化碳含量超过60%,主要采用膜分离技术捕集;中低浓度含量在5%—40%,对应绝大多数工业领域场景,是主攻方向,主要通过化学吸收剂进行捕集;二氧化碳含量低于0.1%为超低浓度,对应一般生活场景,主要通过吸附膜捕集。
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经过相应处理,可以制成工业二氧化碳,用于采油、焊接等工业化场景;或做成食品级二氧化碳,用于冷链运输等食品加工行业;又或是作为化工原料,合成甲醇等化学品;甚至作为养分,用于植物大棚,供给各种植物生长。去年,碳和环境就承接了一套空气二氧化碳捕集设备,被应用于无公害生态大棚。
“不管是哪种用途,设备节能与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指标。”李哲锋说,企业生产的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利用测试智能云平台,能实时掌握捕捉单位数量二氧化碳所需的能耗情况,为改进吸收剂和工艺提供全面、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这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最低可实现每捕捉1吨二氧化碳消耗2.5吉焦。
作为践行“双碳”目标的先行先试者,今年以来,碳和环境已有大小20多个订单在手,预计全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赶订单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在持续推进。“浓度越低,捕集难度越大。针对超低浓度,比如大型办公楼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转化利用,正在进一步研发。机电安装工程总包资质也在申请办理,有助于拓宽业务领域。”4月份以来,李哲锋只休息了两个周日,满满干劲中是对“绿色未来”的拥抱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