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枚电池,他扎根溧阳,为梦想孜孜以求,为科学攻坚克难。
他就是“十四五”科技部、工信部储能与智能电网重点专项总体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新晋常州市第三批“首席专家”李泓。
一颗初心:专注电池研发30年
4月7日,由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牵头的国家重点专项——“耐高温长寿命高安全锂电池研究”在溧阳中关村启动。作为项目主要推动者,李泓风尘仆仆从北京赶来参与主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我们首次承担国家重点专项战略性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将整合多方力量,共同研发一款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电池。这款电池除了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还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李泓这样介绍该项目的重大意义。
李泓是新疆奎屯人,1993年开始从事先进储能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1997年,他在世界上首次申请了高容量纳米硅负极材料的发明专利;2005年,提出元宵结构纳米硅负极综合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2017年,提出和发展了基于原位固态化技术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技术,推动了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技术和高通量计算技术发展。
有人说,选择了科研,就意味着选择艰辛和寂寞。对李泓而言,30年来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科研。“做科研有挑战感,也有成就感,因为可以通过创新的思想和方案,解决现在行业内遇到的一些难题。最主要的是,科研可以给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李泓说。
一种愿景:搭建世界级创新平台
2016年,正全力打造动力电池产业的溧阳和深耕锂电池研发的李泓一拍即合,带领溧阳动力电池产业开启“狂飙”模式。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做电池的基础研究,也希望能把创新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李泓说,当时来溧阳的目标十分清晰:希望搭建一个电池新能源储能领域的世界级平台。
在溧阳,李泓先后推动创立了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探索新型研发与产业化模式。两家平台现已成长为产业实力雄厚、科研活力迸发、精英人才汇聚的“创新高地”,为常州新兴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自2019年启动以来,累计营收超5亿元;牵头或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超过400家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陆续获批省科技厅新型研发机构项目、省“双创”团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
一次转变:从科研人员到企业管理者
2017年,与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结伴落户的,还有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溧阳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卫蓝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3家企业,分别聚焦纳米硅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持续开展研发升级和产业化。
从此,李泓又多了一个身份——企业管理者。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天目先导被评为潜在独角兽企业、国家“专精特新”企业,中科海钠、卫蓝新能源依靠自主创新,也在细分赛道上领跑市场。
从科研人员到企业管理者,是否存在壁垒?李泓的答案是,两个身份存在一个共性:都是追求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只要保持着这样的信念,就可以跨越任何鸿沟。
溧阳这片热土,在李泓的科研和产业版图里,是出发的“原点”。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给企业和团队带来了巨大的信心。“高质量地发展,使未来一些新能源技术始于常州、出于常州、胜于常州,这是我们的目标。”李泓说。
在李泓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由他主编的《锂电池基础科学》。书的扉页写着:不忘初心,根深叶茂。他用30年,诠释着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