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百年大计”、统筹“两个大局”,与时俱进对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常州一如既往拉高标杆,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敢为人先、奋勇争先。从领跑新能源赛道到蓬勃的创新实力,从城市转型升级到共同富裕的市域样板,“先”字背后,是常州奋进新征程的决心和勇气,是常州建功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11月10日至12日,常州市委宣传部、现代快报社联合开展“强国复兴有我,2022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大型采访活动”,全国20余家主流媒体负责人齐聚常州,走进这座“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城市,共同见证常州以实干作笔、用担当为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
新能源 新赛道 勇当先锋,方能攀上“产业高峰”
11月11日,胡润研究院揭晓《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这是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该榜单,调研范围为所有中国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胡润研究院分别对各城市的新能源优质企业集聚度、新能源中小企业集聚度、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进行信息采集和评分,最终进行综合汇总并排名。常州位列第五,与深圳、上海、北京、武汉一道,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此外,在新能源投资热度最集聚的5个城市中,常州位列第一。
作为地级市的常州,能与大城市PK,既有意外之喜,也在意料之中。
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点赛道,常州已深耕光伏领域20多年,如今的常州已是中国光伏产业主要集聚区,拥有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亿晶光电为龙头的一大批企业,基本覆盖了光伏产业链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
早在201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形成气候,常州就在布局十大产业链时,将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纳入其中。如今新能源整车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重大突破,培育和集聚产业链企业超3400家,拥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整车生产企业,整车产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常州的动力电池出货量成为全国第一,甚至收获了“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中心”的桂冠。
当好先锋,方能攀上“高峰”。常州前瞻布局,从无到有,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从百亿项目到千亿产业链再到万亿产业集群,走出一条龙头引领、赛道齐全的快速增长曲线。
新制造 新智造 敢为人先,跑出转型“加速度”
常州,“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制造业是其天然的标签。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就是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以只占江苏4%的面积创造了接近全省一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人均产值与财政收入在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的比较中均为第一。
10年来,常州全面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促使产业制造向“智造”升级,并通过加快科技创新赋能,全力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如今,常州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41个工业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中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有600个;常州隐形冠军企业达到200多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省级172家,500多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敢为人先,方能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去年,常州市全部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达1.7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6位,连续三年入选江苏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不久前,常州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新定位 新能级 奋楫争先,冲刺GDP“万亿之城”
长三角大城林立,群雄并起,百舸争流,在区域格局中,“低调”的常州被贴上了“苏锡无常”的标签。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以及高速、高铁、过江通道等交通设施的提速完善,正处于处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几何中心的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
常州提出了“国际化智造名城 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发展定位,拓展城市新空间,为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不仅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同频共振、错位互补,也将跨江引领江苏中部纵轴的南北区域发展。
去年,在江苏省内有4个“万亿GDP之城”,常州市以8807.6亿元排名第五。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曾公开谈到,产业稳步发展也让常州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有了更多底气。“按照目前的增长势头,2023年我们将昂首阔步迈入‘万亿俱乐部’”。
作为冲刺GDP万亿元的“后备军”城市,常州吹响了“两湖”创新区建设的集结号,倾力打造“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
从重磅出炉的“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看,“两湖”创新区聚焦“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定位,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构筑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
潮起“两湖”,奋楫争先。如今,优势产业、交通路网、人才、商贸服务等更多优质资源正向“两湖”延伸,推动宏伟蓝图加速从“纸上”落到“地上” ,推动“两湖”创新区“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
新实践 新作为 率先示范,交出民生“高分答卷”
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芙蓉湖畔,一排排中式别墅错落有致。通过宅基地改革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这里的农民住进了别墅区,原有村庄格局、路网、河塘、古树、古宅都得到妥善保留,既有“乡愁”的江南水乡意境,也勾画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融合示范新蓝图。
常州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原则要求,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高度,率先探路、率先示范,推进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持续建立完善,重点领域改革攻坚不断取得新突破。
民生领域“建体系”与“优质量”同步推进,“强投入”与“创特色”同时发力,常州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为民办实事项目票决制并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构建了城乡一体、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聚焦富民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13年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向基层、农村和困难群众倾斜;助企稳岗,多政策帮扶企业,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聚焦优质均衡,教育投入保障持续强化,“十三五”以来,常州新改扩建学校300多所,增加学位超过15万个,“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聚焦全民健康,医疗服务更加健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标准达标率位列全省第一;聚焦民生底线,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190多万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医保、低保待遇,大病保险做到全覆盖;聚焦平安建设,创新实施“五城五化”社会治理模式,全省唯一连续三次捧得“长安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常州正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