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8848.86米,这是常州制造的珠峰峰顶觇标标注的刻度;380公里,“常州智造”助力高铁“中国速度”……耀眼的科技创新成果,镌刻着常州创新驱动发展的不凡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1月10日,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开幕式暨科创企业创新发展峰会在常州拉开帷幕,以“一大赛、一峰会、一展览、N活动”全面凝聚创新合力。
用创新加速度领跑产业赛道,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常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手笔建设“两湖”创新区,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让广大英才拎着一个包、安下一个家,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产业优化:驱动智造名城迭代升级
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两湖”创新区恢弘起笔,区域创新格局不断优化;“全球动力电池中心”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乘势而上。激活主动力,从制造向智造不断创新迭代。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创新政策20条”“产业政策30条”等重磅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常州加速培育一批装备关键件、光伏、动力电池等领域的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中简科技助力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常州启赋安泰复材完成无人运输机碳材料机身及机翼的研制;天合光能、常州大学、捷佳创等单位参与的“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我国光伏技术领域首次获得该奖项。
目前,常州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15家,瞪羚企业43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4家企业入围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位列前100,形成“全球动力电池看常州”的格局;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优秀奖花落常州;5项科技工作列入省级督查激励,占全省科技创新领域的1/6。
平台蓄能:打造“六度创新”梦工厂
全球张榜,常州持续引进行业顶尖人才,建成以院士、专家、科创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梯队。在陈金虎看来,创新需要长周期,有时板凳要坐十年冷,要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创客圈”扩容、“新技术”集结、“创新潮”涌动……为给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常州推出科创综合体、人才综合体,在孵化器、加速器等单一功能科创载体基础上,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和人才需求,集成科技创新要素,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新形态的科技创新创业孵育平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吴凡,在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和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成立科学家工作室,主持硫化物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研发、下一代先进固态电池技术等11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
常州科技局局长李磊介绍,科创综合体打造“六度创新空间”:凝聚科技产业的浓度,为科创企业、团队成长提供精准化、全链条的支撑服务;拓展数字赋能的维度,为企业提供开放数据和应用场景;提升人才团队的高度,大力支持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高水平研发人员和高质量管理团队;夯实服务机构的密度,集聚标准认证、技术转移等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激活金融资本的热度,为创新企业、创业团队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支持;提升配套服务的温度,全系列科创支撑一应俱全,“吃住行医教娱”一站配齐。
人才集聚: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创新引领、创业筑梦,2022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全国赛首次在常州举办。从参赛企业来源地看,江苏入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全国赛的企业最多,共为46家。从项目创新领域看,涉及5G通讯、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动力电池、智能交通、农机装备、医疗器械等领域。
常州打造“东方碳谷”,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先进碳材料产业链明确的两名首席专家均来自常州。十年磨一剑,中简科技董事长杨永岗带领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二十多名博士、硕士和工程专家,打破宇航级碳纤维“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的全部知识产权自主化。
常州市市长盛蕾表示,奋力冲刺“万亿之城”、努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离不开产业的拉动、创新的驱动、人才的带动。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以赛引才、以赛选才、以赛聚才,常州正从源头入手激活整个创新创业大生态,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和青年人才居住生活“双资助”政策,让天下英才在常州遇见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