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从623.13亿元增长到1820.4亿元;
财政总收入从204.11亿元增长到417.8亿元;
人均GDP从10.29万元增长到20.5万元……
一连串耀眼数据背后,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不懈努力和质的突破。
在党中央、江苏省委、常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常州高新区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弘扬“创新、开放、大气、包容”的高新区精神,在新的“赶考路上”勇挑大梁——
以占常州市11.6%的土地、16.7%的人口,贡献了常州市20.7%的地区生产总值(GDP)、20.6%的财政收入,集聚了全市超1/3的外资企业,形成了1/3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在2021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位跃升至第21位,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成为江苏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
深耕创新 万物竞发
两年斩获17个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博士后工作室为企业原始创新添动能……常州高新区持续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在科技创新的新征程上不断勇闯“无人区”、多攀“凌云峰”、跑好“马拉松”。
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如今的常州高新区,创新平台星罗棋布,创新主体生机盎然,创新资源快速集聚。
天合光能
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立区之本,常州高新区坚持“创新为要”,高举“高新”大旗,十年期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先后出台奖励上市、金融助企、设立科创基金、人才引育等鼓励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方向明晰,施策精准,常州高新区创新驱动引擎澎湃,鼓点激昂。科创投入力度大。截至2021年底,常州高新区累计组织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855项,争取上级经费10.97亿元;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86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88家。2021年常州高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65%,高于常州市平均水平0.35个百分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40家,累计培育瞪羚企业11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2件,位列常州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76.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2.3%。
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常州高新区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先后引进建设江苏中科聚合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质量载体平台,科创载体的版图持续扩大,累计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5家、省级众创空间19家,孵化面积累计达285万平方米。
全面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把目光投向这片热土。常高新·漫柏未来人才社区等项目建设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常州技师学院宋彪成为中国荣获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大奖第一人。
截至目前,常州高新区共集聚各类人才34万人,其中,自主培育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96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8人;培育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12个、双创人才138名、双创博士105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15名、江苏省乡土人才36人;培育入选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1183人。
产业集聚 百舸争流
“两特三新一智能”(智慧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主导产业链式发展,入围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常州市一半以上;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加速布局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以开放创新推进更高质量的自主创新,近年来,常州高新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以大招商、大开发作为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强引擎。2021年常州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中瑞产业园一期吸引21家优质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常州高新区共有来自68个国家(地区)的1983家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41亿美元。2021年产业类项目到账外资占比达68.0%,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总量稳和结构优。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一字之差,折射出招商理念和引资路径的变革,更彰显常州高新区30年来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所带来的底气。
经济强,绘出高质量发展新篇。
十年来,常州高新区大力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和培育,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2150.3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542.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于2021年跨上3000亿元台阶、达3011.8亿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91家,“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5.7%。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星级上云”企业354家、市级以上智能车间(工厂)128家,先后获批江苏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等多项荣誉。
十年磨一剑。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永岗带领团队打破发达国家长期在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和装备上对我国的封锁控制。目前,中简科技已经成为高性能碳纤维国产化的领军企业。
在标杆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常州高新区集聚了宏发纵横、安泰复材、新创碳谷等3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了“原丝生产—复材成型—装备制造—终端产品”及相关配套的碳纤维产业链。
宏发纵横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的实力象征,也是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近年来,资本市场“常高新板块”表现亮眼,天合光能、星宇车灯、中简科技、千红制药、维尔利、澳宏电子、华润化学等一批优质企业实现上市。截至2021年底,常州高新区境内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突破30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位列常州市第一。常州高新区12家上市公司,以不到常州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的数量,提供了18.8%和15.8%的营收及利润贡献度。
目前常州高新区形成了“人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的上市企业培育梯队,高新区重点后备企业突破70家,“苗圃计划”企业突破100家。
城市焕新 共生共荣
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机场、高铁、港口一应俱全,常泰大桥飞架南北,常州高新区争当“中轴战略”的桥头堡。
京沪高铁北站、轨道交通1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全线通水,高铁新城建设日新月异;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载体多点布局,环球恐龙城、迪诺水镇等文旅项目有声有色,万达广场、江南环球港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汉江路国际街区盛大开街;建成S122等各等级公路1600多公里……十年来,常州高新区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累计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3家,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7个,工业旅游区2个。2021年,常州高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4亿元,累计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8家,2021年市场成交额突破350亿元。
常州港石化码头、录安洲长江码头10万吨级泊位先后建成,形成大中小泊位并举、多用途泊位与专业化泊位结合的发展格局,至2021年常州港货物年吞吐量达到5201.9万吨。常州高新区已形成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优势,有效支撑常州市长三角交通中轴战略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此外,投资超16亿元的常州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项目常泰长江大桥也都在加紧施工中。
做强民生“幸福工程”,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与居民生活的“小确幸”紧紧相连。十年来,常州高新区累计建成安置小区113个、安置面积1103.1万平方米,建成公租房7568套、棚改安置房19342套,完成66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9405套人才公寓。常州高新区绿地面积累计达4.04万亩、绿道133公里,累计建成新龙生态林、三江口公园等94个公园绿地,常州新龙生态林园林绿化建设管理项目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常州高新区绿化覆盖率达39.63%,人均绿地面积16.7平方米。
居民收入连年增长,2021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871万元和3.701万元,分别是2011年的2.3倍和2.5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3∶1下降至1.86∶1,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截至目前,常州高新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月平均水平达485.65元。
卫生医疗创建有效。截至目前,常州高新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258个,拥有床位数3138个,卫生技术人员4543人;先后与江苏省、常州市级医院建成医药联合体45个,建成省级基层特色科室3个、市级24个。常州高新区拥有养老机构15个,养老机构床位3277张,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比重达82%;拥有日间照料机构10个,老年人助餐点63个,累计完成适老化改造2400户。累计建成6家江苏省普惠托育机构和1家江苏省示范性托育机构,共有普惠托位240个。
教育资源均衡有序。截至2021年底,常州高新区共有中小学51所,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6169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93422人;累计成功创建常州市“新优质学校”16所,常州市优质学校50所,江苏省优质幼儿园35所,常州市优质幼儿园16所;累计培养江苏省特级教师16人,常州市名校长37人,市名班主任70人。
唱好新时代绿色发展“长江之歌”,常州高新区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禁捕退捕全面落实,沿江一公里范围内3000亩生态复绿和5公里生态廊道全面建成,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提升到80.6%,居江苏省第一。PM2.5浓度持续降低,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75.6%,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
乘风起时,奋力鼎新。崭新的常州高新区正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的东风中乘势而上,以建设“全国一流、苏南引领、全市示范”的国家高新区为目标,全力打造“现代高新、活力高新、开放高新、秀美高新、幸福高新、和谐高新”6张高新名片,抢抓更大的发展机遇,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分享更多的发展果实,在转型速度、创新浓度、管理高度、民生厚度等多个维度,保持在常州市乃至江苏省领先率先,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全力当好常州市“532”发展战略(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