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蝶变,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西进”,从聚焦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到全面落实“两湖”创新区建设打造“未来科创城”,金坛科技创新浪潮迭起,道路越走越宽广。
2021年,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20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间增长了7.6倍,近两年平均增幅达34%。今年1—10月,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0家,同比增长63%;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161%。
实力:
金坛加速迈入高阶创新赛道
十年来,我区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相继补位。高新技术企业从十年前全区只有10家,增长至现在的275家。华罗庚高新区获批建设省级高新区,金坛与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成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动力及储能电池行业分中心,与河海大学全面深化校地融合合作。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国际合作园区”、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2021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42.6亿元。
截至目前,我区共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企业技术中心22家、工程研究中心14家。区科技局局长李冬英介绍,这十年,是金坛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我区科技事业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的变化,‘五型经济’强劲迸发,‘五新产业’加快集群,展现出独特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推动金坛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
蓄力:
产业研究重大成果持续涌现
十年来,金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出一批重量级科技成果,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上榜全球独角兽百强,金坛在长三角头部科创领域崭露头角;鑫瑞崚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为常州创下历史最好成绩,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7N级超高纯铜生产企业。2021年,全区新增发明授权402件,累计同比增加179.17%,增速位列常州第一,万人发明密度专利达24.52件。
区科技局副局长许国清告诉记者,他们鼓励企业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开展产品、工艺、装备的研发创新,在项目培育上严把“导向关”、在申报指导上严把“准入关”、在实施管理上严把“监管关”,推动企业创新迈向更高能级的正向循环。
活力:
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全面优化
十年来,我区遵循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规律,对重大技术需求项目实行“揭榜挂帅”、推行兼任“科技副总”。清华大学研究生实践金坛基地先后完成课题143项,连续两年获评“五星基地”;常州江苏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州大学分别“揭榜”易控汽车、创健医疗技术需求项目,永臻科技、万纳普新材料等6家企业分别与四川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建立科技副总合作。凯博能源2位博士入选省“双创”人才、4位博士获市创新型领军人才……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强力支持下进入金坛科技产业研究领域,攻坚克难、匠心筑梦。
区科技局科技服务业科于晓东告诉记者,将继续聚焦“532”发展战略要求,以“五大行动”为引领,在需求端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在供给端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高质量搭建好“揭榜挂帅”平台,让能者揭榜、智者挂帅。
推力:
产业金融体系迎来良性循环
十年来,金坛积极融入资本市场,鼓励助力企业上市扩容,畅通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渠道,中创新航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蜂巢能源通过现场验收,牛创新能源、厚生新能源等7家企业完成股权融资63.3亿元,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
2021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27.36亿元,是2012年的3.3倍;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光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加121.5%、26.5%、17.9%,“五新产业”成为我区科技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动力:
科技政策措施加快更新迭代
十年来,我区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强化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引领,不断扩大科技服务覆盖面。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发展与改革任务,区科技局先后牵头编制《江苏省常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更新《科技惠企政策汇编一本通(2021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2025年)》;“华罗庚创新中心”产业科创体系及政策正式发布,4家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首批纳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李冬英告诉记者,下一个十年,金坛科技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区科技局将紧扣区委、区政府创新布局,为金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