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江苏常州就业景气指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二。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常州市对各类人才的综合吸引力。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无论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促进文旅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公共服务,都迫切需要一大批现代化的人才。”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工作与地方发展、产业基础、医疗教育、交通区位、人文环境等密切相关,在近年实践中,常州市提高党管人才政治站位,以“量需”“适才”“拴心”引育人才,2021年,常州市平均每天新增290名人才,人才总量达145万人。
如何量需定策,汇聚好“第一资源”?在实践中,常州注重系统谋划、多方协同、多点探索。
系统谋划,明确党管人才。常州市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党委常委会常态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审议人才专项政策、研究人才重大问题等三项制度,把人才工作作为党建述职重要内容,纳入“一把手”目标考核体系,做到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保障。40名市领导直接联系120名各类优秀人才,23个市相关部门联系服务69家领军人才创业企业。
多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围绕顶尖人才提质、领军人才倍增、引才节奏提速、人才金融提档、汇才渠道拓展、聚才平台加力六大行动,常州逐步凝聚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合力。如,常州市委组织部统筹实施“龙城英才计划”,不断提高党管人才政治站位,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常州市人社局出台“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等举措,构建引进力度更大、政策体系更优、保障机制更全的人才发展环境。
常州市科技局以企业问题清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支撑,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以在常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集聚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卓越团队,培养“新工科”人才。
“今年我们还在实施创新园区攀登计划,放大科教城创新之核的裂变优势,激活高新区、开发区动能优势,提升各类科技园区的聚合优势,加快建成科技人才新高地。”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介绍。
人才政策按需迭代,点状突破。“龙城英才计划”是常州重点打造的人才品牌。在该计划引领下,常州构建了上下贯通、有序衔接的人才引育体系。“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148万人,有53人通过常州市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落户数达 2900多个,碳元科技、精研科技、中简科技、宏微科技等 4 家人才企业上市。过去五年人才企业销售纳税年均增长 30% 以上。”常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人才办主任杨琪介绍。
按照“城市发展靠什么、缺什么,就招什么,人才政策更新什么”导向,“龙城英才计划”已从第一期升级迭代到第三期。在政策体系上,逐年加强对创业人才、创新人才、青年人才、民生人才、技能人才五类人才的政策覆盖,在人才特区、人才金融、人才合作、人才服务、人才荣誉五大领域持续发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扶持模式上,优化资金拨付节点,切实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一人一策”量身定制扶持方案,力度提档、广度扩面、深度精准的大人才扶持体系全面形成;在支持力度上,全面落实聚才贡献奖1:1配套支撑,推出最高1亿元的顶尖人才特别支持,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有力支撑。
基于“龙城英才计划”等顶层设计,常州各地还探索了多点式的政策创新和人才工作实践。如,常州科教城实施“金凤凰计划”,探索双岗互聘制,全力完善人才服务制度;中以、中德、中瑞等特色合作园区瞄准境外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快布局境外创新中心,建立全球人才“云聘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2021年,依托本土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建设人才工作站,美国硅谷顶尖孵化器“Plug and Play”和优客工场常州科创 X-Space 等国内外知名头部孵化器已落户科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