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常州就业景气指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二,省内排名第一。
就业指数突出的背后,是我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以“龙城英才计划”为引领,我市久久为功,构建了上下贯通、有序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145万人,53人通过我市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重大工程,449人入选省“双创人才”,30个团队入选省“双创团队”,过去五年引进博士1300多名、硕士1.7万名……
在全国各地招才引智新政迭出的当下,为何常州备受青睐?人才给出的答案高度一致:完备丰富的产业链,是常州聚才、留才的最大魅力,也是常州育才、成才的最大优势!
兴产业搭平台,构筑高端人才“强磁场”
新誉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乘用车高压碳化硅三合一电驱动技术,1000万元;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效高精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技术,400万元;谱为科技(常州)有限公司,预灌封注射器装针装备及工艺控制技术,500万元……今年,我市围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两大领域产业发展需求,首次拿出1亿元资金面向全球征集研发团队及解决方案。
“这里已形成规模化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科教人才丰富、营商环境优越。”刚刚落户常州,中科深蓝汇泽新能源(常州)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崔光磊就道出他的决策考量,一家科技公司可以在常州快速实现“构想—成品—生产”的转化,这对研发团队、创业公司和高层次人才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制造业是我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基础好、门类全、集群强、韧性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跻身“国家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拔节起势。特别是碳纤维、动力电池、光伏等一批产业集群抢占风口、乘风破浪,其中动力电池产值国内第一,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
被光电半导体产业集群吸引而来,柯泰光芯(常州)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骞感觉自己眼光特好。他说,常州科教城科研氛围浓厚,对入驻企业的服务非常贴心。创业之初,公司遇到了资金困难,常州科教城和武进区人才办、人社局等部门得知后,立即联系银行等机构,帮助他们成功申请到300万元无担保、无抵押、低利率的“人才贷”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我市又捧出了一片资源最优、空间最足、展示度最高的绝佳宝地——“两湖”创新区,为青年人才提供一方翱翔的新天地。
乘“两湖”之势,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常州科教城、龙城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载体不断聚集,旗舰型、龙头型、科技型项目加快落地,为青年人才配备了强有力的孵化载体。
出政策给实惠,打造创新人才“聚宝盆”
为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常州“懂得”也“舍得”,以丰厚、开放的政策“大礼包”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坚强后盾,并对标先进动态调整。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创新实施意见30条、创新政策20条,深化“龙城英才计划”改革创新、打造升级版,并配套详细操作细则,组建龙城英才科创苗圃投资资金。设立400亿元政府科创资金,并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实打实地支持创新创业团队,为常州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关键突破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卓越工程师最高可获1亿元重奖。
各类创业基地搭建多功能孵化平台,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创业基地54家,其中省级创业示范基地25家,累计入驻创业实体1万余家、带动就业9万余人。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充分考量区位、产业、服务等要素,选择心仪的创业基地入驻。
推进“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内扶持大学生创业6000人以上,创业带动就业1.8万人以上,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450个以上,资助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300个以上。
……
同时,我市还全力营造与上海、杭州、深圳“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人才正在关注这里,渴望留在这里,并将深深爱上这里。
夯基础建载体,畅通青年人才“快车道”
早上8点,到达轨道交通产业园工作;下午5点,骑车12分钟回到住所;傍晚,在食堂吃个简餐,到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再和邻居们相聚看场电影;周末,和好友打场台球、健个身,在共享厨房做顿好吃的……上个月,常州大学应届毕业生邱鹤搬进了常州经开区东方·青年人才公寓的新家,过上了“向往的生活”,“生活成本合适,就业机会更多,所以我选择了这里”。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也是一座城市的活力和希望。吸引、服务高校毕业生,聚集、培养青年人才,我市全力以赴——
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实施“生活居住”双资助、“三年免费住”政策,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以上,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解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搭建青年人才创新创造的成长之梯。
随着一大批优质企业在我市落户成长,青年人才也纷至沓来。今年以来,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理想汽车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常州合全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门庭若市,吸纳人才数均超过130人。
《2021年常州市人才引进白皮书》显示,2021年度,我市引进各类人才数量首次突破10万人,较上年增长61.69%。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才近9.4万人,占全市全年引进人才总量的88.87%,较2020年增长六成。另外,学历人才7.9万人,占全年引进人才总量的75.18%;技能人才2.6万人,占全年引进人才总量的2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