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重点新闻 >> 内容

溧阳:创新链赋能产业链 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

发布日期:2022-07-12  来源:科技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溧阳动力电池产业由“零”起步,自2016年牵手宁德时代,布局落子首个动力电池项目以来,如今已集聚起60余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覆盖除电池回收处理环节以外的全产业链,2021年实现产业产值近430亿元,出货量占据全省50%、全国20%,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研发能力国内领先的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基地。

近年来,溧阳通过不断引入优质科创资源、布局创新链条、精准发力产业链加快构建产业集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等方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以创新“金钥匙”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

一、建强科创平台集聚一流人才

(一)对接大院大所,构筑高端创新平台

南航“大飞行”、东南大学“大装置”、重庆大学“大智慧”、上海交大“大制造”……相继落户扎根溧阳。近年来,溧阳在科创平台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溧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与顶尖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共建高端科创平台,探索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模式。近年来,溧阳围绕动力电池、智能电网、汽车零部先后引进了天目湖先进储能研究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上海交大溧阳智能制造研究院等13家科技创新平台,其中4家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并获省项目资金支持。上上电缆、华鹏变压器、瑞复达、联盟化学等4家行业龙头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溧阳科创平台数量在全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

科创平台的搭建,为我市加快产业自主创新、企业转型升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累计服务行业企业超过300家,2021年营收突破7000万元,已孵化天目先导、中科海钠等科技型企业6家,参与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等9家高校院所合作成立科学家工作室,积极开展锂电池领域关键材料、下一代电池等技术研发与项目培育,该研究中心今年获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致力于提高溧阳智慧城市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四方面做出突出成绩,打造出校地合作新样本,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

(二)外引内培双发力,坚定打造人才高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高能级平台的落户,不仅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也吸引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集聚。

2021年,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等18所知名高校共建“双创实践基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人才来溧创新创业。据统计,去年该中心共举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20余场,吸引各类专家学者来访溧阳累计超2500人次,其中院士50人次。

回望溧阳发展历程,“人才强市”战略贯穿始终。“十三五”期间,溧阳人才总量达到13.5万人,自主培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专家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专家1人;入选省“双创计划”双创团队1个、双创人才11人。全市共引进落户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企业达88家,人才企业纳税销售总额近77亿元,纳税额近3亿元。2020年全市人才企业纳税销售额突破22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47.13 %,年均增长率达25.38%。

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今年1月,我市出台了第三轮“天目湖英才榜”新政, 不断升级以“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为龙头的创新政策体系,在创新创业、购房租房、工作津贴等方面给予单项最高1亿元的补助。把人才安居、乐居作为吸引集聚各类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头号工程,让人才“聚溧无忧”。

溧阳坚持把人才公寓建设作为承载重大项目、承接创新资源、承揽各类人才的重要阵地,持续加大投入和要素保障力度,精心筑巢,全方位打造“凤栖”之地。全市人才公寓总量达12890余套,累计总面积超过85.9万平方米,提前实现“房等人”;蓝领公寓到2023年底将建成14000余套,动态满足年均新增人才1万名、产业工人2万名的现实需求。

二、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成群结链

(一)快人一步抢抓动力电池风口

溧阳在电池上发力,缘起于2016年。2016年,宁德时代与溧阳合作,在溧阳成立全资子公司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宁德时代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重要生产基地。2017年,宁德时代跟上汽集团进一步合作,推动上汽时代先进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项目和时代上汽先进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在溧阳落地生根……

短短数年,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在溧阳集聚,形成了以江苏时代、上汽集团、璞泰来等为龙头的一批国内知名龙头动力电池企业集聚融合的特色产业,汇集了以动力(储能)电池为核心的动力电池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等全产业链。

2021年4月12日,来自全国动力与储能电池全产业链,包括陈立泉院士在内的25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集聚溧阳参加“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对接峰会”,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就深化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电动中国”示范,研究绿能产业,推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开展了深入交流。

溧阳作为以县城为单位开展电动中国示范区建设的先行者,以电能激发动能,沿着生态创新的清晰路径,不断发展“环境更友好、发展可持续、群众得实惠、政府有收益”的幸福经济,为区域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样板。

(二)以为核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城市的崛起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崛起,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创新驱动,是实现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直以来,溧阳产业结构偏重、偏传统,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十三五”期间,溧阳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贯彻发展新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经济进发,催生了以动力电池、智能电网、汽车及零部件和农牧与饲料机械等“四大重点产业”,构建了具有溧阳特色的产业体系,新兴产业比重不断加大。

近年来,溧阳围绕制造、休闲、健康、智慧“四大经济”,以大力培育、引进头部企业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先后引进了CATL、时代上汽、德龙不锈钢等9个百亿项目,形成了动力电池、智能电网等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其中动力电池聚集了50余家国内行业细分领域前5的知名企业,溧阳2021年动力电池产值449.6亿元,为常州打造“全球动力电池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四大经济”在溧阳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2016年36.6%提升到54.5%,钢铁、水泥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从2016年45.4%下降到13.3%。

创新决胜未来。如今,溧阳已站上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风口,阔步迈向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溧阳将奋力争创产业集群示范,聚焦优势产业建链补链强链,集中精力打造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电网、智能装备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致力塑造“2+2+X”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体系,努力把“产业集群”打造成溧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名片。

三、政策支撑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一)全力推动多链融合的链通溧阳创新行动

构建产研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促进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为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溧阳搭建“链通溧阳”科技服务平台,依托创新平台及链主企业开展“链通溧阳”协同创新活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加速耦合;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梳理共性技术难题,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进行揭榜挂帅,推动科创平台成果转化能力,实现锥子突破,对立项项目给予科研费用的50%(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依托平台深厚的创新研发资源,积极开展赋能活动,常态化邀请专家学者进园区企业开展精准指导,着力推动科研院所的优质科研成果在溧阳转移转化。

(二)支持创新驱动政府掏出真金白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溧阳聚焦创新载体、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环境营造等大方面,相继出台了各类支持政策,条条含金量高,捧出了“真金白银”。

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溧阳开展“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创新型发展”活动,设置“企业创新成长奖”,对研发投入、高企税收前10位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创新氛围。今年,我市已有3个项目被纳入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立项支持,获得科技创新专项资金5300万元支持,在全省县级市排名首位。中南化工夺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科华、兴锻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安靠智电荣获首届省科技创新发展奖。

在政策体系优化过程中,溧阳既注重保持政策的总体稳定和有效衔接又注重创新,加快出台了契合当前产业发展、有竞争力的特色政策。如,以争创公园城市、产业集群、区域协作、乡村建设、全域旅游“五个示范”为创新着力点,不断在体制机制、科技政策、产业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2022年出台了《关于发展“四大经济”争创“五个示范”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2022-2024年)》《关于实施“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2022-2024年)》《关于加大力度助企惠民推动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政策措施》一系列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创造性探索创新型县市建设的路径,不断推动溧阳创新实践走向深入。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