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常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的“奋进新常州 建功新时代”全媒体新闻行动正式启动。
5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新闻网站,互联网平台和常州本地媒体将以独特视角、多样技术形式的原创内容为基,深度聚焦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的重点任务,全方位探索城市创新实践为发展赋能的秘钥,助力常州汇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把握“时”与“势”:冲刺万亿的智造名城
7月6日至7日,“奋进新常州 建功新时代”媒体行依次探访了常州新创碳谷、微亿智造、星星充电、蜂巢能源等企业现场,共观城市智造挟势蝶变。
上世纪80年代,常州凭借“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第一个崛起为“工业明星城市”。如今,原来的“工业重镇”已升级为“智造”名城。
在常州,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拔节起势。
接轨新能源汽车时代,常州正稳步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中心”,动力电池年产值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江苏省的三分之二。
江苏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大型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加快爬坡;延伸至产业链下游,理想、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整车企业纷纷布局生产基地,并带动弗吉亚等零部件配套商落户;星星充电成为全国最大的充电桩运营企业之一,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化发展提速。
图片来源:常州发布
在新材料领域,常州石墨烯产业、高端碳纤维制备规模全国第一,集聚相关企业近2000家,包括中简科技、宏发纵横、新创碳谷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从原丝生产、复材成型、装备制造到终端产品以及相关配套的产业链。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潮起,依靠自身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基础,常州把准智改数转“主方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征信支持、平台支撑等方式帮扶企业“敢转”“愿转”“会转”,提升智造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常州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正为城市制造业赋能智慧,推动供给更灵活、需求更高效满足:常州智云天工超级虚拟工厂自动调配上云企业的剩余产能,实现了共享生产;微亿智造运用“5G+AI”为精研科技打造智能质检平台,效率比人工检测提高10倍以上等。
从“常州智造”为名片的工业明星城到5G赋能的工业互联网,常州在产与城的时代交融中,实现了产业转型重构和城市价值再造。
在常州产业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陈金虎曾强调,要珍惜新一轮最好的“时”与“势”,全面落实“532”发展战略,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用冲刺姿态跨越万亿台阶。
时势之下,本次媒体行精心搭建了城市素材数据库、精品采访点,将分四个内容篇章、20多个系列报道推进。其中“聚力‘532’,建设新常州”发展篇将深入挖掘常州推进“532”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以生动报道和智慧传播讲好常州故事。
人本为核:活力湖湾拥抱世界
滆湖、长荡湖长风依旧,常州逐浪时代前沿的创新势能已浩荡成势。
本次媒体行发布了“两湖”创新区整体规划,后又实地观摩了中以产业园、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陈金虎表示,“两湖”创新区有山水绝佳的生态基底、做强产业的实业基础、辐射周边的交通基点、争先率先的创新基因,是推动城市发展格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强劲引擎。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城市新区的发展多一贯奉行“产-城-人”的逻辑,即先引入产业、再建设城市、从而吸引人才。
但对于产业基础较扎实、城市基础设施较全面的“两湖”地区而言,城市发展逻辑正悄然发生变化,开始转向了“人-城-产”,即先导入人才、再更新城市、促进产业转型提升。
人,是发展新城市、培育新产业的核心。“两湖”创新区远景规划常住人口230万,其中核心区55万。在常州,平均每天新增290名“新常州人”,2021年招引10.6万名人才,达历年之最。
图片来源:常州发布
创新载体既为人才落地构建起高效能的承接网络,也链接起高端创新资源、国际创新合作。
2021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创新园区——常州科教城,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47家,约新增发明专利700件、新增授权专利2100件;中以常州创新园已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60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2个,中德、中欧、苏澳等跨国、跨省合作园区亦在不断兴起、壮大。
以创新为引领实现格局重塑、能级提升,常州落子“两湖”,加快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的核心承载地、产业中轴的成长驱动极,精绘“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的城市新中心。
今年,常州探索开展科技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实施知识产权强链护航行动,充分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打造产业资本集聚高地,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软件及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等,构建高效人才创新生态。
在布局好产业、平台、资本等要素的同时,“两湖”创新区还将加快建设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铁路等工程;引进国际社区、教育、医院等高端资源,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体育公园”“口袋公园”;推进滨湖公共岸线提升,打造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全面增强城市对人才的服务力和承载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以引入“新人才”为中心,常州为城市、产业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因子”,一座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的时代画卷正徐徐铺开。
本次活动系列采访报道也将深入基层,着眼“两湖”创新区人才引进、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和举措,用笔墨镜头见证“两湖”蓝图下新人才的青春逐梦、智慧湖湾的宜人未来。
三生联动:中轴枢纽多元繁荣
八邑名都,中吴要辅。自西晋至清末,常州行政管辖中吴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三大行政中心之一,一块人杰地灵、文化荟萃、经济富庶的人间福地。
时至今日,常州古运河仍然游船如织,自身正从运河之城走向湖湾时代,提出“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目标,让创新生态、产业生态、自然生态三生联动,让科技之美、智造之美、城市之美交相辉映。
2021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以两湖作为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成为全省唯一获批项目。陈金虎表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创绿色发展优势,推动蓝绿空间占比达70%以上,打造长三角“生态样板”。
为此,常州正建设秀美生态的品质湖区,打造太湖流域最优水系生境区、国家碳中和实践先行区,打造极具冲击力、辨识度的最美滨湖天际线,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湖可游憩。
此外,串联长江黄金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宁杭生态旅游带、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等轴带体系,常州正推动自身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文旅发展高地跨越。
媒体行期间,队伍走进青果巷、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溧阳南渡镇庆丰村等,多元融合的业态产品处处彰显了常州韵味十足的城市文脉。
近年来,常州高标准实施大运河文化旅游长廊、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盛宣怀故居保护修缮等标志性项目,精心绘就“运河十景”风情长卷;整体推动恒源畅厂、大成厂、大明厂等百年工商遗存华丽转身、精彩嬗变,争创工业旅游“常州样板”。
与此同时,常州积极打造让城市居民更加向往的美丽乡村田园,建成6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溧阳茶舍”“金坛美宿”等民宿特色品牌,推出“稻田里”“花海里”“茶园里”等网红打卡地,365公里“1号公路”每年吸引600多万游客。
图片来源:常州发布
拥湖发展,向水而兴。常州正以区域联动、创新驱动、湖城共生、场景营城的理念,构筑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让“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城市标识更加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