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专场在宁召开,常州市人民政府在会上公布了近年来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亮眼“成绩单”:2021年,常州GDP达8808亿元,同比增长9.1%,是国内最接近万亿GDP的城市;工业开票销售1.7万亿元,增长27.1%,增速全省第三;工业投资增长21.1%,增速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增速苏南第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全省第三;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
江南时报记者了解到,进入“十四五”以来,常州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把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强竞争力,全力冲刺“万亿之城”,同时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扎实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硬核产业集群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自2013年起,常州持续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通过抓新兴产业培育、抓传统产业转型、抓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为核心的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常州智造”产业名片,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52.6%。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电力装备基地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不久前,常州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今年常州“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又新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通过10个主攻方向、36项具体举措和30项支持政策,推动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力争工业规模总量早日突破2万亿元,支撑冲刺“万亿之城”。
常州高度重视产业创新,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难题,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数领跑全国地级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1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载体,争创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太阳能光伏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建设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连续三年考核排名全国前三。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成为全省唯一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唯一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八年全省第一。
“智改数转”+“专精特新”
深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以数字赋能提升常州智造核心竞争力,系统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率先打造工业互联网新高地,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超1.3万家企业使用云服务,1093家企业获评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其中五星级38家。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目前已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项,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5个、省级智能车间165个,承担省高端装备赶超工程14项,获评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160个,数量全省领先。央视《焦点访谈》聚焦“共享平台为企业护航”专题,介绍常州“超级虚拟工厂”的“云端制造”,《人民日报》以“制造变智造 企业加速跑”为题,专题解读了常州“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协同创新”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
常州始终高度重视在产业转型攻坚中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秉持“专精主业”的工匠精神,培育了一批把专业做到极致的专精特新企业乃至隐形冠军。拥有200多家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家,位居全省第一,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入选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500多家,均居全省前列。打造创新型企业矩阵,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15家,独角兽(含潜在)企业31家,瞪羚企业201家,建成中天钢铁、天合光能、华鹏变压器、上上电缆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与省产研院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40家。锻造上市企业“联合舰队”,上市83家企业中73家为制造业龙头企业,共有2家民企入围“中国企业500强”,7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围绕国家碳达峰行动部署,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沿江一公里化工生产企业全面“清零”,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建成比例达80.6%,全省第一。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四新”改造,已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家、绿色设计示范产品12个。积极抢占绿色产业新赛道,新能源产业链式发展已蔚然成势。1-5月,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排名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五。目前,全市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规模国内第一,份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以理想和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整车产值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达到3440家,居全国首位;独角兽企业星星充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充电桩运营企业;以天合光能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全国最大,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下一步,常州将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以“532”战略为指引,以产业强市为支撑,统筹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面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提升“常州智造”产业链的竞争力、供应链的强韧性和价值链的创造性,在江苏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的征途上,打造长三角数实融合新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