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重点新闻 >> 内容

在创新中奔跑,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常州科技创新十年扫描

发布日期:2022-05-31  来源:常州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常报全媒体讯 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常州多项指标“跑”在全省前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位列苏南第一;机械、电子、生物医药行业产值增速均超10%;动力电池行业产值增长89.2%;太阳能电池出口货值达到72.7亿元,同比增长53.8%。

今天成绩的取得,靠的不是一朝一夕,也不会一蹴而就。

这一组亮眼的数据,离不开常州十年来的科技创新: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不变,埋头创新的实干不变,谋求创新的坚韧不变。

城市综合创新实力显著提升。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3%提升到3.2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4.77件提升到44.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在2021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19位(地级市第4位)、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第16位。

创新主体集聚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由618家增长到2915家;上市企业由32家增长到81家,其中科技型上市企业72家;独角兽(含潜在)企业31家、瞪羚企业201家;市级以上“三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988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8家,与中科院共建平台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6家;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八年全省第一。

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6.2%增长到48%。现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3个,207个中类有189个,666个小类有598个。

全域联动创新格局显著提升。创新型园区进位升级实现新突破,全市形成“一核两区多园”区域创新格局。其中,创新之“核”科教城,被评为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一名、全国卓越创新园区,平均每天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分别位列第21位和第35位,形成了强大的创新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力。

开放创新合作能级显著提升。与以色列、德国等十余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海外研发机构70家。中以常州创新园被习近平主席肯定为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中瑞(常州)产业合作园等一批特色合作园区成为常州对外创新合作的靓丽名片。省级国际合作园区数量全省第一。

创新生态发展环境明显提升。2021年,常州重磅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30条”和“创新政策20条”,设立400亿元政府科创资金,争取五年内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营造最优创新创业环境,将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出“政策、问题、共享、减负”科技创新服务“四大清单”,着力打通科技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在创新中奔跑,十年来,常州用实力拼出今天的地位。下一个十年,继续在创新中崛起,常州将赢取更绚烂的未来。

围绕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我市将以“532”发展战略为指引,以“一园一室一中心”建设为方向,全力以赴实施创新发展六大工程,加快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双轮驱动、创新链与人才链双向融合”的创新生态常州模式,加速打造产业创新高端引领、开放创新示范先行、全域创新活力迸发的长三角创新中轴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提升城市创新能级的新引擎,目前,“两湖”创新区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从近期列出的建设项目清单看,“两湖”创新区一口气列出了118个项目,总投资2530亿元。其中,创新中轴项目22个,产业中轴项目超过半数,达64个。潮起“两湖”,这里承载着常州的“未来”和“希望”。

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常州已按下空间重塑、系统再造的“快进键”。未来可期,将推动全市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人口分布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引领常州向更高目标迈进。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