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2022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项目(第二批)公布,位于溧阳高新区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承担的“江苏中科智慧新能源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获得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立项,为全省仅有的6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
目前,溧阳已有3个项目列入省“双碳”专项,仅次于南京市、苏州市,在全省县级市排名前列。作为江苏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县(市、区)之一,溧阳正以科创赋能,行驶在绿色发展“快车道”上。
绿色转型中诞生出“双碳”项目
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压力,我国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新能源技术创新作为推动落实“双碳”战略的核心动力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地区加入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浪潮中,溧阳就是置身其中,不断加码探索的“一叶扁舟”。
“项目主要是稳固并开拓电池、电机、电控等相关研究领域,符合世界新能源、新动力前沿技术与国家双碳重大战略需求。”“江苏中科智慧新能源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张博介绍,未来三年,项目科研团队将紧紧围绕新能源、新动力领域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围绕“双碳”目标,全面提升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各项性能,搭建先进完备的分析测试和中试平台并对外开放共享;同时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引进和培育一批相关领域领军人才。
除“江苏中科智慧新能源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外,溧阳市中科海纳科承担的《高功率钠离子储能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和安靠智电承担的《超特高压新型刚性气体绝缘输电GIL工程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也列入1月份省科技厅2022年度第一批省“双碳”专项,获省资助资金累计5300万元,占全省两批项目总资助经费的7.9%。
溧阳能在“双碳”领域屡创佳绩,正是产业发展和绿色转型同频共振的生动诠释。过去五年,全市引进CATL、时代上汽等多个百亿产业项目,2021年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产值449.6亿元,出货量已占全国份额的1/3、全省的50%以上。
新能源产业集群凝聚澎湃“向心力”
创新促进项目落地,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良性发展中,一个又一个践行“双碳”战略的美好瞬间在溧阳不断上演。
一条条生产线有条不紊、一套套电池包陆续下线……在上汽时代生产车间内,流畅快捷的生产工艺,勾勒出企业蓬勃的生命力。去年6月,上汽时代举办了第100000套电池包下线仪式。从0到第100000套的突破,历时四年,不仅见证了新能源企业在落地溧阳后获得了强劲发展动能,更是溧阳动力电池产业迅速崛起的生动缩影。
目前,溧阳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形成了以江苏时代、上汽集团、璞泰来等为龙头的一批国内知名龙头动力电池企业集聚融合的特色产业,汇集了以动力(储能)电池为核心的动力电池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等全产业链;搭建了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开放融合的一批科创服务平台,共同打造中国储能技术、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等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基地;同时引进十多名院士,数十位专家,集聚了各类动力电池产业链专业人才超2万人,推动了溧阳绿色能源产业集群的持续壮大。
未来,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溧阳还将致力于打通光伏发电、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动力电池与储能等关联产业,形成发电端、电网端、储能端等全链条贯通的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产业。
“双碳”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产业为一座城市的功能定位定下基调,并推动城市持续发展。随着“双碳”一词日益火热,绿色转型早已跳出了产业发展,电动大巴、电动出租车、电动私家车等电动交通工具穿梭于城乡各地,走进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作为以县城为单位开展电动中国示范区建设的先行者,溧阳在倡导电动出行的同时,不断加快电动化基础设施布局,大力缓解充电难、难充电的用户关心问题。截至目前,我市电动车充电站点突破30个,充电位有近280个,除分布在各公园、景区、菜场、车站、干道等公共区域和各有关单位停车场外,还快速向镇区(街道)延伸。
家住古县街道御湖城小区的钱女士在去年10月购置了一辆电动汽车。经过半年的使用,她感受良多“购买电动车政府有补贴,充电方便便宜,还很环保,作为代步工具非常合适。”钱女士的话说出了溧阳新能源用户最真实的感受。
不仅如此,“电动溧阳”的形象也渗透进全市各行各业。2020年,华东地区首艘全电动大型商旅游船“山水绿源”号在天目湖顺利首航,标志着溧阳旅游业正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学校、酒店、商场,以及机关单位等场所大力推进电改工作,“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绿色能源消费理念深入身心。
从项目到产业、从产业到生活;推动绿色转型、倡导低碳出行,一幅欣欣向荣的绿色发展模式在溧阳初现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