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发展之核,人才是发展之要,产业是发展之基,五年来,这“三大高地”建设擂响了溧阳高质量发展的铿锵鼓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布局争创公园城市、全域旅游、产业集群、乡村建设、区域协作“五个示范”。开局之年呈开拓之势,溧阳加速崛起的势头更加昂扬和强劲!
招新引特加速产业集聚
寒冬时节,放眼溧阳高新区,争分夺秒的大干热潮仍在奔涌。在总投资100亿元的时代上汽先进动力电池(二期)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快马加鞭,铆足干劲冲刺节点目标。
2021年,我市以争创产业集群示范为导向,全面建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为常州“532”战略添砖加瓦。一批优质重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以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智能电网、智能装备为主导的“2+2+X”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形成。龙头企业的落地与快速推进,推动了溧阳动力电池及绿色储能产业集群的持续壮大,也为我市争创“电动中国”县域示范,担当“碳达峰、碳中和”光荣使命增添了强劲的动能。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五年来,溧阳创新思维,超前布局发展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快人一步”驶向壮阔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蓝海,目前已形成以上汽集团、宁德时代为龙头的动力电池完备产业链。2021年,全市动力电池产业产值突破430亿元,出货量占全省的50%以上,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全、产业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发展潜力巨大的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市始终把重大项目突破摆在“攻坚”的首位,百亿项目连年取得突破。实施“聚焦上海、远拓京深,联动六县、融宁接杭”战略,聚焦优势产业建链补链强链,集中精力打造动力电池、高端不锈钢2个全球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电网、智能装备2个全国有特色的五百亿产业集群,五年9个百亿项目落地为绿色崛起蓄势赋能。
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回眸这些年,我市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在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揭牌成立,主要瞄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前沿技术研发,致力于提升长三角地区在前沿技术、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电动中国”理念在溧阳的实施和发展。东南大学和江苏中关村产业园联合创立的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是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目前,研究院与上上电缆、金源锻造、苏控等我市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19年,我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家,全市高企总数达120家,认定省高企培育入库企业53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00家;认定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227只;完成科技减免税2.31亿元。
2021年4月,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园区揭牌启用,2021中国·溧阳茶叶节暨天目湖旅游节开幕式一并在此举行。这一做法,彰显了溧阳这座城市对科技创新力量的关注和重视。
在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下,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32个,98%规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市获批承担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5个,获省拨资金1.3亿元。
人才战略激活发展动能
为了抢占数字化、生态化“时代风口”,我市始终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产业集聚人才、靠人才引领产业,大力实施“天目湖英才榜”行动计划,吸引省“双创计划”专家、紧缺型人才。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认识溧阳,来到溧阳,扎根溧阳,为溧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中科院物理所在国际电池研发领域处于龙头地位,而溧阳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已形成强势布局,双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为关键的是,溧阳在人才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这也是我们选择来这里发展的重要原因。”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主任吴凡,放弃国外优渥条件,选择来溧搞科研。在他主持的科学家工作室里,有着一个“新溧阳人”团队,21名成员中有博士后2名、工程师1名、硕博研究生16名、实习生2名。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大多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子。
随着越来越多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落户溧阳,青年人才缺口问题日益凸显。溧阳始终坚持将人才问题摆在事业发展的“C位”,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不断创新人才留用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用心用力将更多青年人才引进来、留下来。通过实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工引匠的“三招三引”工程,引进产业工人4万人,保障重大项目用工需求。
为人才提供“顶配”定制服务,促成“近者悦、远者来”。2021年,我市深入实施新一轮“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开通人才政策“不见面审批”在线申报系统,兑现2020年度人才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工作津贴、公积金补贴等各类扶持资金5663万元,较2019年增幅达116.7%;发放人才贷1300万元、苏科贷2535万元,审核兑现科技创新券金额929万元。
拿出诚意办好“关键小事”,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让人才吃下“定心丸”。溧阳建有不同类型的人才公寓9385套62.32万平方米,满足各个层次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着力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问题,面对今年学额紧张的局面,与教育局通力配合、积极协调,最终所有受理的26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全都进入了心仪的学校。
依托高新区、经开区两大载体,加快推进龙湫湖、北湖两大科创中心建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深化和大院大所的合作,先后成立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溧阳智能智造研究院、东南大学科技研发大装置等创新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