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邓智越、陆子祥等一批在紧缺岗位上表现突出的优秀劳务派遣人员“转正”,正式成为中车常州车辆有限公司的“一分子”。
该公司工会主席朱华锋介绍,开辟劳务派遣人员转劳动合同制职工通道,是中车常州车辆公司实施“产改”后的一大举措,公司每年都有近20名劳务派遣人员“转正”。对于在区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者在企业劳动竞赛、生产中攻坚克难且表现突出的劳务派遣人员,可破格直接“转正”。戚蓉就是在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桥式起重机操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被破格“转正”的员工。近年来,戚蓉还先后获评“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中车常州车辆公司是省级“产改”试点企业,公司党委全面实施“匠才育成赋能”工程,聚焦选才、育才、成才、用才、示范赋能,把助力技术工人成长成才、助推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为推进产改的重要手段,全力打造“常辆特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该公司制订了劳动、技能竞赛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联动机制,健全组织、保障、评估、激励系统,构建了四级“学练比”平台,并与国家、省、市各级竞赛相衔接,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舞台,选拔“匠才”培养苗子,同时搭建“匠才”育才赋能平台,开发了10余个类别、120余种培训课程,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再通过“羽燕、飞燕、海燕”三级成长“名师带高徒”培养模式,采用工种、工序、工位轮换方式,持续探索产业工人“练带锻用树”特色学徒制,培养一人多能多岗的人才梯队。
中国中车劳模杨小冬就是成功实施“匠才育成赋能”工程的最好佐证。2008年,杨小冬进入公司后,从初级工起步,至今已取得了4本车工类资格证书。杨小冬说:“中车资深专家领路,我们只要有好想法、好点子,都可以放心去尝试、去摸索、去试验,相信自己总有成功的那一天。”中车常州车辆公司拥有技术工人587人,其中技能等级为高级工及以上的人员占一线工人的比例达60.4%;多能工占产业工人总数的38.4%,还有30余名高技能人才先后获省、市各级荣誉表彰。公司还组织有潜力的技能员工与现有核心技能人才、工艺师进行结对,以“一人一档”培养模式,开展“一联一带”“三方结对”核心技能人才培养活动,促进产教融合,为高技能人才成长赋能,有效提高技术工人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为激发更多产业工人创新创造,该公司与企业工会签订了《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明确规定“核心技能人才比照中层管理人员层级,享受同等待遇;改革‘工人’与‘干部’双轨管理体制,畅通晋升机制,技师、高级技师参加技术、管理岗位公开竞聘不受学历、年龄条件限制……”近3年来,公司有20余名优秀产业工人走上管理和技术研发岗位,产业工人完成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项目478项,实施精益改善和微改善项目3395件。仅2021年,技术工人提出微改善提案就达1577条,参与率超过93%,实施率达97%。公司钢结构车间冷作钣金工沈海全提出的《改进柔性工装,实现多品种车型底架装配快速转换》技改项目,大大提高了机车组装效率,降低了劳动作业强度,节约转产时间与转产成本达60余万元。
据了解,中车常州车辆公司积极探索创新工作室联盟组建与运行管理,牵头组建了我市首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创立了全市首个“劳模工匠传习馆”,依托优秀“匠才”群体,发挥工作室联盟集智创新作用,凝聚劳模工匠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产业工人技术培训、交流、合作、推广、成果转化搭建平台,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地位。不仅为员工成长赋能,该公司为员工的腰包也增加了份量,2021年度公司经营业绩实现新突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3%,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8%,产业工人平均工资增长20.4%,真正实现了职企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