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再传喜讯,该企业荣获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这些黑色材料虽然小小的,不起眼,但都是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储能电池的核心材料。”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飞博士拿起公司展厅内放置的一瓶黝黑的硅基负极材料介绍道。
2017年5月,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溧阳高新区。作为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大科研成果,天目先导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使命,专注于高端纳米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等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迅速成长为硅负极领域潜在独角兽企业。靠什么赢得市场?“一直都是创新!”天目先导给出了答案。
强势“起”跳
领跑负极材料市场
强大的科研技术团队和国内外一流的研发平台的支撑让天目先导的发展按下“快进键”。
天目先导将引领负极材料创新发展作为使命。“拥有核心技术是我们制胜市场、步入高速发展期的关键。”天目先导高级研发总监褚赓博士如是说。
据悉,天目先导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以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团队,该团队自1996年起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开发和早期专利布局,经过二十多年持续科研积累,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和工程化难题,最终在天目先导成功实现规模化量产。
借力院士“最强大脑”,搭建成熟、高效的研发体系,形成从材料制备到表征、失效分析、反馈材料制备的一整套高效流程,推动重点研发领域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是天目先导快速成长的秘诀。据褚赓博士介绍,公司目前组建了一支拥有8名博士、8名硕士、30名本科生的高质量科研团队,积极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承担国家、省、市相关科研项目,取得了累累硕果。
自主创新
凝聚智造向“新”力
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和产品快速迭代,构建起了天目先导的核心竞争力。
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让专利布局快速增长。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天目先导已申请了100多项专利,其中有20多项授权专利为硅基负极材料组成、结构、制造和应用的核心专利。
从国家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来看,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迫在眉睫,而提高锂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在于提升材料克容量,天目先导在负极材料领域率先做到了这一点。“目前,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发出新一代新型硅碳负极产品,其克容量、首效、膨胀、循环等各个性能与当前产品相比均有显著提升。改款产品有望在2023年实现万吨级规模化生产。”罗飞博士如是说。
不仅如此,天目先导还对各类型硅负极材料做了全面深入产品及产业链布局,并将整体供应链能力的打造作为重点。公司高质量科研团队对此深有感触:“从原料到深加工再到最后成品,都可以在我们自有的产业链上完成,实现了降本增效,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抢占“风口”
“精耕细作”促升级
据介绍,硅基负极材料具有比传统石墨负极材料更高的比容量和使用寿命,它的使用将有效缓解业内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担忧。眼下,新能源电池行业风头正劲,硅基负极材料也因此迎来了市场的春天。
“未来,市场对硅负极材料的需求量将呈爆发性的增长。预计到2025年,硅负极材料的需求量将达到几十万吨。”褚赓博士表示,这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天目先导也做好了抢占“风口”,顺势而为的准备。“在疫情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得益于长期坚持超前投入研发创新。虽然我们现有产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预计明年年底,我们的整体产能就能提升至5万吨。”
“接下来,我们将努力实现多元式发展,铆劲奔跑在更多新赛道上,以最快速度成长为硅负极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国锂电池行业关键核心材料的优秀供应商。”面对未来,天目先导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