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全市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发出聚力建设产业新高原“动员令”。2月8日,常州国家高新区召开全区产业发展大会,市委常委、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蒋锋指出,高新区要以全市“532”发展战略为指引,毫不动摇地把培育企业、壮大产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把做大做强做优产业作为“头号工程”,全力以赴打造长三角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产业新高地,争当长三角产业中轴强支点。
产业强则城市强。2022年,是高新区的“三十而立之年”,高新区因产业而生,更因产业而立。当前,高新区聚力推进“重大项目攻坚突破、高铁新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三大工程,把产业发展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招引方面,坚持围绕“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开展招商选资工作,努力招引产业链“链主型”龙头企业,重点招引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加快招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持续招引“小而美”“小而精”的制造业外资企业。全年力争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100家,引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不少于100个,其中,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不低于7个(含百亿或10亿美元项目1个以上,50亿或5亿美元项目2个以上)、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不低于15个、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优质外资项目不低于20个。
推进方面,落实落细“招推服一体化”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审批全流程预审”两项工作机制,形成“区级主导、统筹协调,属地推进、牵头服务,部门担当、履职尽责”的项目推进集成化工作体系,充分压缩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环节和时间,实现重大项目落地“再提速”。2022年,全区省重大项目要100%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市重点在库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40亿元以上,力争新入库项目不低于25个、新开工项目不低于30个、竣工投产项目不低于16个。
抢占集群发展“主攻点”、激活科技创新“主动能”、把准智改数转“主方向”、强化重大项目“主抓手”、打造质量品牌“主力军”、唱响绿色安全“主题曲”,常州国家高新区以特色、项目、创新、服务、实干论英雄,加速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产城深度融合、全面绿色转型,走产业强区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特色论英雄,坚持走好产业链式发展路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更多500亿级、1000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产值规模早日迈上4000亿元、5000亿元新台阶,成为全市产业中轴建设的最强支撑。进一步放大“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集群效应,全面启动实施“1115”大企业(集团)培育发展工程,遴选部分重点企业实行滚动管理和梯次培育,加快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力争到2025年,全区拥有年开票销售超10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0家以上,打造领先全市的大企业(集团)“第一方阵”。
以项目论英雄,确保全年引进优质项目100个以上,利用好高新区外资企业集聚优势,发挥“磁场”效应,确保“十四五”期间招引100个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优质外资项目。更加突出零地招商工作。对“低产田”和“高产田”进行差别化资源配置,推动土地资源向优质项目、优质企业倾斜,进一步完善AB类优质企业和CD类低效企业“两张清单”,加快土地盘活整理,确保全年土地增效4000亩、连片盘活1600亩。
以创新论英雄,深入实施高企“倍增计划”,争取五年实现翻番,突破1500家。加快搭建国家级碳纤维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将创新载体、研发平台放到高铁新城,更好地吸引高端人才。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聚焦专精特新,练就独门绝技,加大各方面的要素保障,着力打造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构筑起坚实基础。
以服务论英雄,做实产业亟需的最足保障。分层分类制定企业培育“一揽子”政策,“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培育“1115”重点企业,进一步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导支持。更加有力地建好园区载体,全力打造龙江路两侧产业集聚区,积极开辟龙江路东侧城市产业和西侧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全力打造中瑞智能制造示范园、中日产业园、深圳先进制造产业园等载体,全面推进智能传感小镇、生命健康产业园区等现有专题园区提档升级。更加精准地引育各类人才。高新区将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和有竞争力的政策支持,加快建设各种层次人才公寓等设施配套,同时竭尽所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会议表彰了一批2021年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区经发局、罗溪镇、森萨塔等部门及单位代表进行交流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