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缺高校、少人才的常州,创新要素匮乏,如今却跻身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前二十强,中科院和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汇集于此设立研发平台、推动成果转化。“科创森林”逐渐茂盛、“创新浓度”大幅提升、“磁场效应”更加明显,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底气更加充沛,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发展密码?
常州翊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已经进入第四代产品的量产阶段,预计2021年产值接近5000万元。2014年公司成立以来,在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创新资源的加持下,在“双极板”领域走到行业前端。
“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这是由一场持续15年、穿越时空从未曾止步的“科技长征”,趟出来的科技创新“常州模式”。
2006年,常州提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但创新资源、人才等要素远远不足,而面广量大的企业急需升级转型开拓市场。雄关漫道,唯有借梯登高,“科技长征”由此启程,市委市政府组织千余家企业一次次走出去,北上、南下,辗转于各大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对接洽谈、寻求合作。
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与常州签订校地全面合作的协议,一颗来自东北的科研种子,就此在江南大地萌发。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服务大企业产值已经超两千万元,服务了近200家中小企业,孵化了7家高新技术企业。
十多年来,常州“科技长征”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数十家高校院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科院体系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长三角中心等9个研究机构,相继扎根常州,引领常州在动力锂电池、工业大数据等产业,实现突飞猛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5家与央企共建的重大创新平台,帮助恒利液压、亚玛顿等重点企业,在制造工艺和绿色生产等方面,不断提升能级;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等12家校地共建研发机构,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持续丰富常州智造的内涵。
与此同时,连续十五届“518科技经贸展洽会”,共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专家8300多人,参会的创新型企业近2万家,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近5万项,直接促成了1700多个创新合作项目落户常州。
举全市之力,对接大院大所,把“科技长征”,作为汇聚国内创新资源的突破口。多年来,随着一家家科研院所的落地,这一举措的成效已经逐渐显现。在这个基础上,常州还敞开怀抱,主动对接国际创新资源,中德、中以等园区的相继落地,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浓度。
位于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的阿汗铸造科技,是一家致力于金属铸造技术的科技服务公司,一年多来,已经与江苏倍耐合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智能化生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作为汇聚国际创新资源、德资企业在常州的又一创新集聚孵化基地和成果产业化转移功能载体,2020年,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正式启用,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经有20多个项目签约入驻,预计年底将增至40个。
秉持开放共赢理念引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国际高端科技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常州的“磁极”,吸引了一批极具创造力的国际资源。
去年,常州建成国际创新园1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家、省级外资研发机构86家、海外研发机构68家,吸引外国高端和专业人才累计近1400人。
中以常州创新园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和项目孵化,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与常州大学联合建设的生物交叉实验室正式投运,推动技术研发服务项目6个,促成以色列技术转移项目3个。
与此同时,常州市还积极参与创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重点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乘势长三角先进区域创新资源的“外溢效应”,连续十多年举办“常州-上海”经贸活动周,一大批科技之花,在常州结出产业之果。
“十四五”开局之年,常州将以启动实施“科技新长征”创新服务品牌为抓手,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等国际化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增添持续发展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