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国家高新区作为常州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始终肩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已迈上1600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3000亿元,集聚了全市1/3的外资企业和1/3的高新技术企业,3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区落户,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超过1900家企业,全区累计利用外资超130亿美元。常州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外资集聚地和投资目的地。
开放创新,是高新区鲜明的特色之一。多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成功探索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积累了以科技“硬核”实现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更是加大开放创新的力度,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网络,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成为该区国际合作的一个平台和窗口。
引进来:
在创新开放的环境中大力引进优质项目
园区奠定开放创新的发展主基调
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的成立,源自不断开放创新的国际大环境,这也为园区未来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2017年初,中瑞两国达成产业创新合作的意向。常州国家高新区第一时间积极响应,乘势而上开启中瑞合作之旅,规划建设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
随着中瑞两国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常州国家高新区与瑞士互动交流日益密切。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与瑞士驻华使馆、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中国瑞士商会等机构保持紧密联系,持续开展系列化创新、产业、文化等层面的交流对接活动,建立有效对接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尤其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搭建的良好互动平台下,常州国家高新区积极探索和推动与瑞士科技园区间建设长效合作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深入挖掘对接需求。同时不断扩展产业投资对接网络,协同商务、外办、侨办等部门和全球校友会等民间机构,与中外政界、商界、产业界、学术界、创业界、资本界人士对接交流,将对接落脚点放在具体可落地的高科技国际化项目。
目前,全区有欧洲投资企业145家,其中,瑞士在区投资企业达20家,其中50%以上是规上企业。常州国家高新区将以推进与瑞士合作为重点,不断开拓与欧洲多领域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
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成立于2018年,作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和常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园区致力于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高地。
目前已建成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一期多层厂房和科创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即将交付使用;二期多层已开工建设,预计于2022年上半年竣工。
目前,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已有3个瑞士、德国绿地项目签约入驻。截至11月,已招引美德乐(瑞士)、碎得(瑞士)、麦格纳动力总成(奥地利)、科泰思(德国)、亮智(德国)、弗兰德(德国)、莱尼(德国)、拉米(西班牙)、劳特(芬兰)等16个国际领先的产业项目入驻,累计总投资超3亿美元。
外资项目在常州本土生根开花
在10月初结束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有关国产大飞机的好消息频传:C919大型客机的试航取证工作和CR929远程宽体客机的研制工作皆开展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大飞机都有着深深的“常州制造”烙印——科泰思(中国)作为国产“大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专业化供应商之一,参与了两款大飞机机身整体框、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等机身重要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优化工作。
2018年5月,安泰复材完成了对德国COTESA GmbH的全资收购,在中国设立科泰思(中国)全资子公司。作为中瑞国际产业创新园的入驻企业之一,科泰思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转换路线,在常州国家高新区的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外资项目本地化,靠的不仅是技术和市场,更离不开像空气、阳光一样的创新政策环境。
多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为外资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一方面加强对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政策的宣传和鼓励,推动外资企业的研发本地化,让大量创新资本和创新人才在常州集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成果。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有效带动了本地企业参与研发合作,带动本土科研院所深入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交流。
未来,常州国家高新区将坚持把国际化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积极对接“瑞士工业4.0”计划,不断加强中瑞、中欧产业创新联动协作,促进技术、资本、人才有效对接、有力协同,努力争当国际创新合作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梅特勒-托利多常州公司
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梅特勒-托利多集团是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天平衡器和精密仪器制造商。1987年,梅特勒-托利多集团在常州投资设立公司,经过30多年的发展,梅特勒-托利多常州公司实现研发和发展本地化,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承担建设省级外资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重大研发创新平台。常州公司与河海大学等国内高校院所长期开展校企合作,在人才联合培养、学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梅特勒-托利多集团在中国重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基地。
人才技术支撑创新发展
创新,要靠人才和技术来支撑,这是常州高新区多年实践得出的现实经验。
9月1日,赵善麒创办的宏微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该公司的上市,让大家看到了一个非常励志的科学家在常州成功创业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常州高新区多年来不遗余力引进人才的决心和恒心。
像赵善麒这样的高端人才、海归人才、创新人才,在常州国家高新区有一大批:天合光能的高纪凡、中简科技的杨永岗、安泰创明的周少雄、永安行创始人孙继胜……
多年来,常州高新区结合产业集聚和平台资源等现实客观条件,十分注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始终秉持“人尽其才”的理念,加快建设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产业园区、创业园区等,并努力做好跟踪服务,为海外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平台。
目前,常州国家高新区拥有省级留学生创业园2家;各类创业孵化载体86家,其中国家级载体12家;2019年以来新增海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员85名。
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原为德国WWAG公司在中国独家代理商,是德国WWAG于2003年在华成立的独资子公司。2007年作为维尔利董事长的李月中博士及其管理团队对公司进行增资和重组,顺利实现收购。重组后的维尔利通过与德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先进技术工艺引进国内,并以国内废水处理难度最大的垃圾渗滤液处理为突破口,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和吸收,结合中国生活垃圾的特点自主研发,推出“垃圾渗透液处理HCMBR技术和成套设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并且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实现渗滤液处理示范工程。2011年,维尔利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常州地区第一家公开上市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企业。
走出去:
让更多的本土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集聚资源
支持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合作
机制体制灵活、自主能动性强、内生创新需求旺盛是常州民营企业的一大特征。
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在发展中,结合本地民营中小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技术替换、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国际产业园区的资源和平台优势,与本土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以资引资带动产业链提升,共同随担起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2019年以来,常州国家高新区共获省、市立项支持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达25项。
江苏环能涡轮公司
江苏环能涡轮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涡轮增压器、涡轮发动机、高速离心压气机(电子增压器)及其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本土民营企业。2015年起常州环能和英国Aeristech公司展开合作,Aeristech公司具有全球领先的高速电机电控、轴承、动力总成领域方面的核心技术,多次获得英国政府支持。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四年多的合作,常州环能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具备超高速电子离心式空压机研发和产业化的能力,填补国内高速电机技术的空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018年,常州环能会同国内合作伙伴共同注资 Aeristech公司300万英镑,采用持股的方式保证技术使用的优先使用权,开启了新的合作之旅。
鼓励龙头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聚焦产业发展定位,常州国家高新区龙头企业在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的进程中,纷纷走出国门。海外研发机构成为技术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开发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
目前,全区龙头企业在德国、瑞典、美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设立了离岸创新中心。其中海外并购已成为短期内突破资源能力瓶颈、迅速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流方式之一。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是全球领先的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涵盖光伏产品、光伏系统以及智慧能源的光伏企业。西班牙Nclave Renewable,S.L.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是全球首批光伏跟踪支架企业,Nclave公司专门从事太阳能固定支架和跟踪支架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业务,拥有6%以上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产品出货量全球前8。为实现业务范围的扩展、产业链的延伸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20年7月天合光能完成Nclave公司的全资收购,天合光能对Nclave公司采用“统一决策,分工协作,共创共担共享”运行管理机制,共同聚焦光伏发电系统智能跟踪支架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形成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跟踪支架系统成套产品,推动企业进入新一轮的全面发展。
联动协作:
带动常州国家高新区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国家高新区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区,这是国家对高新区在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定位。
成立两年多来,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以此为目标,不断探索国际创新创业合作的新模式。园区以中瑞合作为支点,不断加强全球产业创新联动协作,促进技术、资本、人才有效对接、有力协同。推进中欧(中瑞)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国际共享平台等建设,探索中瑞创新创业合作离岸创新中心、离岸孵化平台、国际共享平台等新模式。
园区还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探索“研在域外、海外,发在常州高新区”的合作模式和协同机制,构建“开放包容、互惠共享”国际科技合作格局。
在优化人才引育环境上,园区建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专窗,优化行政审批各项服务,推出政务服务网站多语言版本。
此外,园区还加快提升中瑞国际产业创新园建设水平,加快园区综合服务大楼形态建设、内涵建设。配备了国际化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保障条件。不断提升招引、政务等服务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常州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新要求和新目标,大力实施“532”战略,通过园区这一对外开放新引擎,带动全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Le.Works中欧智造创新中心
2020年11月常州国家高新区与瑞典LEWORKS公司合作共建Le.Works中欧智造创新中心,定位为海外企业提供创新制造解决方案的共享平台,首创国际化共享工厂,为海外企业提供产品研发、采购、供应链管理、企业落地、出口与物流等全周期的服务。2021年6月,常州国家高新区与Le.Works中欧智造创新中心、瑞士Accelero Spark共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并双挂牌。AcceleroSpark是一个基于瑞士的创新平台和生态系统,将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创新企业与产业中的成熟企业联系起来,它所搭建的生态系统链接瑞士多个创业组织,如全球最大创业组织Startup Grind在苏黎世分会,Exit Accelerator(“退出”加速器),Living Startups(活跃的初创企业),FailconSwizerland,Zuripreneur Meetup(苏黎世创业者),Founder Institute(创业者联盟)等。Le.Works中欧智造创新中心的运营主体乐我(常州)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希望与瑞士创新园区、孵化器建立合作,基于Le.Works中欧智造创新中心的服务功能,为瑞士园区及孵化器内的企业提供从产品研发到采购到产品组装生产全周期的服务,同时为有意开拓中国市场的瑞士企业提供相关市场调研、以及落地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