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行走在常州的田间地头,田畴沃野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乡村面貌更美了、农业产业更旺了、农民的口袋更鼓了、农民的思想更活了……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常州着力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更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自2018年起,常州连续四年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从突破到深化,从推进到提升,从增效到攻坚,常州一批百亿级农业主体和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崛起,一幅气势磅礴的农业“航母”培育画卷在龙城大地铺陈开来,引领支撑乡村产业兴旺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大未来”。
夏溪催生花木产业大繁荣
一大早,苏志明就来到了夏溪花木市场,每天早晨到市场遛弯儿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以前遛弯儿是为了了解行情,看看最近流行什么。现在嘛,市场里面各式各样的花草齐全,还有哪里能比市场更赏心悦目呢?”夏溪花木市场的每一点变化,苏志明都看在眼里。
夏溪花木市场最早由周边的农户自发聚集形成,1994年后才正式组建市场,形成规模。最早的时候,夏溪花木市场以工程苗木为主,到2000年转而销售乔灌木,再后来出现了精品苗木。苏志明1996年开始捣鼓大树,正好赶上上海市大树进城的浪潮,发家致了富。
2003年,随着夏溪花木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苏志明也顺应形势进驻市场,创办了丰彩花径园艺场。“当时,大家喜欢追逐潮流,哪个热销就一拥而上,我则看上了花径园艺。”敏锐的嗅觉,总能让苏志明在初期市场找到蓝海。
2012年,夏溪花木市场交易额高达115.61亿元,成为全国首家跻身“百亿市场”行列的花木类交易市场。
2013年,夏溪花木市场开始了产业转型,形成了工程苗木、花卉绿植批零、现代庭院展销、园艺资材、景观石材等五大全新板块,集聚3000余户稳定商户、3万余名花木经纪人及500余家园林企业,内联30万亩种植基地。市场先后被授予“农村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花卉信息平台建设示范基地”等20余项荣誉称号。
夏溪花木市场
作为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和全国花卉苗木的重要交易集散地,2019年夏溪花木市场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大关,持续领跑全国同类市场,自主发布的“苗木价格指数”成为华东地区苗木价格的风向标。市场聚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商家2500余户、花木经纪人2万余名,带动本地花农15万户。源于夏溪花木市场的强大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近42万亩,成为全省最具特色、规模最大的花木产区之一,为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会提供了产业支撑。
去年,为了顺应形势,苏志明将“花径”二字从自己的公司名字中去掉,改为“丰彩花草园艺场”,转型做起花卉来。每年二三月开花的喷雪花、来自日本的倭海棠、仅此一家的平枝荀子……说起自家苗圃中的品种,苏志明表示“可以说上3天”。“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强项,花草、苗木,国内的、国外的,多得我都数不过来,光我自己的苗圃里就有1000多个品种。”苏志明告诉记者,过两天他又要和妻子去外地,“据说又出了新品种,我们俩过去考察考察,可以的话就拿到市场里来。”
立华牧业打开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大市场
自主培育“雪山”等优良黄羽鸡品种,年出栏黄羽鸡近3亿只,是国内第二大黄羽鸡养殖企业,也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全省首家上市的畜禽养殖企业,这些,无一不昭示着立华牧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立华牧业总市值约200亿元,子公司分布于10个省份,是集家禽育种、孵化、生态养殖、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禽病技术研究等于一身的一体化农业企业。
而这一切要从20多年前,立华牧业的创始人程立力研究生毕业回家养鸡说起。“第一年养鸡就碰到了发大水,一夜之间5000只鸡就死了一半。”程立力回忆20多年前的事情说道。到了1997年,程立力已经租了30多亩地,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江苏立华畜禽有限公司。
企业想要做大做强,除了企业家要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外,还需要能把握时机,具备对目标市场的洞察能力。
“市场竞争太激烈,我觉得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才能在市场脱颖而出。”程立力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后发现,市场上的肉鸡多、价格低,草鸡销路好、价格高,还供不应求。
认准了目标,技术出身的程立力和团队经过两年的努力一起研发出了“雪山草鸡”。该鸡以西藏藏鸡和云南茶花鸡为主要育种素材,青脚麻羽,好看、好吃、好养、野性足,属于高档优质产品。
在当时,草鸡新品种投放市场仅一年,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销售供不应求,“当年雪山草鸡的价格就卖到了普通肉鸡的一倍以上,比一般的草鸡价格也要贵上40%。”
与此同时,程立力坚持在育种、饲料生产以及疫病防治等技术环节进行自主研发,借此得以快速扩张。公司2017年黄羽鸡出栏量为2.55亿只,约占全国出栏总数的6.91%,成为国内第二大黄羽鸡养殖企业。
2019年2月18日,立华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在国内罕见的农牧企业IPO中,是江苏省第一家上市的畜牧业企业、也是2019年常州企业上市第一股。
近年来,立华牧业通过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常年带动农户5000多户,为合作农户创收约15亿元。以立华牧业为标杆,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市培育农民合作社3222家、家庭农场2305家,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4家,为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储备了强大的主体力量。
水稻育种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大平台
近年来,常州着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育繁、保护、推广为一体的特色种业发展体系。作为江苏唯一没有农业大学大院大所(综合性农业科研院所)的地级市,常州以水稻育种为代表,全市基本形成水稻、畜牧、水产、苗木等区域育种集群,构建起“以农业企业为创新主体,科技项目为抓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为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所长徐玉峰告诉记者,现在的水稻所是由原武进农科所和武进稻麦育种场整合成立,在羌涵孚、钮中一、江祺祥三位育种专家的引领下,水稻所共有32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其中武运粳23号成为近年苏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27号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3号、24号、27号成为“江苏好品种”,皖垦粳11036荣获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武香粳113、武香粳5245等优质粳稻也被列为江苏优质米主推品种,武香粳系列优质粳稻不断推陈出新。该所参与研究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
“培育一个优异稳定的水稻新品种至少要四五年,参加各类试验又需4年,真是十年磨一种,才有可能培育出稳定、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良种。”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先后培育出70多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4.3亿多亩次,增产稻谷130多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20多亿元,真正创造了小站所大科技的闪亮业绩。“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与时间赛跑,唯有成倍付出。”钮中一说。
为了缩短育种周期,水稻育种专家们在武进与海南之间穿梭奔波,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品种改良。他们在海南建立50多亩的育种基地,将常州挑选出的种子运输到光照充沛的海南进行栽种,而后到来年5月再将种子带回常州播种。一年种植两季水稻,候鸟式的迁徙育种方式将水稻培育周期缩短了一半。现如今,只需4年就能培育出稳定的改良水稻新品系。
凌家塘引领农产品流通大格局
在常州,有一家关乎民生的大市场——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这里不仅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商务部首批集散地市场,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菜篮子”,在华东地区辐射销售量占到市场总量的60%以上,占常州市场菜篮子供应量的80%以上,价格比周边城市便宜10%-20%。凌家塘农产品价格指数,更是成为商家采购结算、政府宏观决策的风向标。
作为领军人,江苏凌家塘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方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他带领凌家塘人在农产品流通中积极开拓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运用互联网+、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公司建立了三大在线平台:凌家塘农产品价格指数平台,打造价格形成发布体系;“万家鲜”生鲜直供平台,打造快速高效流通体系,还专门成立了凌家塘商贸子公司,采用“万家鲜”生鲜电商网、移动端B2B商城等模式推进生鲜农产品网上销售和直供直销;“万家易”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物流过程中运能、储能的充分利用、智能管理及金融服务的全程对接,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
2019年凌家塘市场交易额达401亿元,带动种养殖基地面积200多万亩,成为品牌集聚、高效流通、创新金融于一体的农产品流通产城融合区。
“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在张建方看来,让百姓拎好“菜篮子”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他坚持以诚信打造宜商富商经营环境,通过扶持、培育、轻费用来吸引和鼓励经销商做大做强,带动了一批人致富奔小康。
“在凌家塘,没有卖不掉的货。”江苏凌家塘市场水产品交易区经营户林于国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从1992年市场成立起,他就从温州来到市场搞经营,从家庭作坊发展到加工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2017年,他投入近3000万元,开设了3600平方米的海鲜冻品大卖场,配套了1500吨冷库,除了自己加工生产拉菲黄鱼等特色产品外,还经营其他各类海鲜冻品超过1500种。
凌家塘市场还引导经营户通过产销对接、承包合作、订单合同等方式,有效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凌家塘是我们致富的靠山。”粮油区经营户芮生牛对此深有体会,1997年他刚来到市场时,还是一名粮油装卸工。1999年开始,芮生牛租了一个摊位经营黄豆、绿豆,2012年他投入1600万元建设豆芽加工厂,每天工厂化生产豆芽菜50多吨。通过“市场+经营户+基地”等产销对接模式,凌家塘目前经营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果品等十大类1000多个品种,带动种植养殖基地面积200多万亩,辐射到苏、浙、皖等地区的50多个县市。
如今,市场日进出车辆近8万辆,配套建设了200亩的加工配送中心和300亩的物流中心,吸收解决各类劳动就业人员6万多人,形成了巨大的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发展。
农机制造打响农业物质装备大品牌
指令下达后,收割机自动驶入稻田,作业过程中自动规划路线、自动转弯、自动避障,高效地完成收割任务。这是国内首个“5G+智慧农机”示范应用场景出现的画面,其中的“主角”5G智能收割机由位于常州新北区的丰疆智能研发测试。这是国内首个采用5G技术赋能农机实现无人作业的企业,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在新北区一家工业园内,其中一条路面上有一片片黑色的轮胎印和脏泥巴,原来这是丰疆智能的一块块“试验田”,拖拉机、收割机、育秧机等在场地里来回跑,但驾驶舱均空无一人。这些农机都安装了摄像头、传感装置,顶部还有大小不同的五根天线,记者注意到,有些农机的轮胎已经磨平,有些农机则刚从农田里上来,机身还挂着秸秆。
丰疆智能致力于将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应用至农机领域,以实现全自动化智慧农业。这就要求农机实现自动驾驶以及实时全面掌握作业场景数据,并根据大数据处理结果实时指导农机决策。而在4G时代,受制于网络瓶颈,智能化无人作业一直没法真正实现。随着我国5G技术的逐渐成熟并实现商用,利用5G技术赋能智慧农机,丰疆智能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者。
其实,常州农机装备制造历史悠久,拥有农机及零配件企业300余家,形成柴油机、拖拉机、粮食饲料加工设备、种植机械、收割机械和排灌机械等完整的农机产业链,其中单缸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手扶、轮式拖拉机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二。同时,常州注重“典型带动”,促进“以点带面”,培育了一批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整机制造、动力总成、配套装备等领域骨干企业。常发农装、东风农机成长为国内主要拖拉机生产商,正昌集团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饲料机械加工设备和整厂工程制造商。
2020年全市农机重点企业年产值达到213亿元,全市农机行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认定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9项。亚美柯“水稻钵苗种植机械成套设备”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埃森农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施肥一体机”入选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项目。
当下,技术国内领先、产业配套齐全的农机装备产业正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乡村旅游打开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大空间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之一,国内外乡村发展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具有较好的驱动效应。近年来,常州提出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考量。特别是在今年推进长三角文旅中轴建设,打造全域美丽乡村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加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协作,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常州正在奋力探索。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要素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扩展,全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左右,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李家园村、庆丰村、礼诗圩村、仙姑村、城西回民村5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4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5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揭牌,培育形成了溧阳天目湖—南山、曹山—瓦屋山、金坛长荡湖、茅山、太湖湾等5个业态丰富、特色鲜明、功能融合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全域美丽乡村框架体系和空间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乡村旅游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强大的就业乘数效应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仙姑村是常州市首批美丽乡村示范项目,也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有村民自营餐饮民宿23家,30%以上的村民在宝盛园、1号农场、东方盐湖城等周边旅游企业就业,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2020年,全市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带动就业人数超4000人,溧阳礼诗圩村、庆丰村、城西回民村等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在外就业的青年返乡创业、就业。
位于天目湖镇石塘村的石塘三十七号是溧阳市第二批四星级溧阳茶舍,民宿主人是一对都拥有硕士学位的小夫妻,在乡村民宿发展大潮中,他们放弃城里的白领生活,把自家祖屋改造成时尚温馨的高端度假别墅,回归乡村寻求事业新的发展。
目前,溧阳民宿中,70%以上为本地乡贤投资建设,90%以上的民宿店长、管家为外地返乡的青年。在返乡创业的人群中,都有着设计、管理、工程、财会、餐饮、旅游等专业背景,有效弥补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薄弱环节。
常州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农村拥有的青山绿水变成财富,让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据悉,近年来,全市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6%以上,稻田综合、农牧循环种养模式蔚然成风,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为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释放绿色发展潜能抬高了起点。此外,近年来“三农”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城乡格局日趋融合,乡风文明日益向好,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大动力和无限活力。
横林地板闯出农产品加工大方向
我国首个以农作物秸秆和速生杨树为生产原料、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强化木地板;我国首个产业化生产的雕花强化木地板……它们都产自横林镇。
“小地方”做出了地板“大产业”。横林镇先后被授予“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中国强化木地板出口基地”等殊荣。目前,横林地板产业集群内有企业超470家,产值突破15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中东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横林是一个林产业资源缺乏的江南水镇,如何“无中生有”做出地板产业?
1995年引入强化木地板技术以来,强化木地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横林出现,为了避免无序竞争,扶强扶优地板特色产业,横林镇很快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在地板企业相对集中的崔桥地区设立了地板工业园。同时基于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市场来解决的理念,2003年6月,常州市地板协会应运而生,同时组建了常州市第一个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常州市新型装饰板材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了给地板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一座以地板、家具交易为基础,集信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测试中心、采购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商品展示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于一体的横林国际地板城落成投运。
贝尔地板
在横林地板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贝尔地板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贝尔公司始建于1991年,到2000年,家具贴面纸销售量达全国第一。2003年,贝尔公司投资新建地板工厂,2010年8月,贝尔商城中英文网站上线,率先开启“网上卖地板的时代”,成为中国地板行业B2C网上购物商城先行者,多年蝉联行业出口冠军。
借着新零售的东风,贝尔在国内地板行业率先推出了新零售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给用户最好的体验。现在,贝尔每一家服务店里都安装了VR设备,方便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板,进一步提升家装体验。另外,针对国内用户不会亲自拼装地板的问题,贝尔在线下建了几百家服务店,面积并不大,它的职责是线上线下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使用户最快地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家。
贝尔地板只是横林地板行业的一个代表。在这个略显传统的行业里,如今也在借助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模式发生新的转变。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横林镇让更多中国地板走出国门。
随着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企业关注点逐渐转移到技术创新上来。近年来,横林地板企业相继开发出了“V形槽”“手抓纹”“淋漆面”“真木纹”以及静音地板、防水地板、地热地板、抗菌地板、秸秆地板等诸多新技术、新产品,全镇地板行业累计获得了6个国家发明专利、70多个实用新型专利,成为中国地板行业创新的领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