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宏微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该公司的上市,让大家看到了一个非常励志的科学家在常州成功创业的故事。宏微科技成立于2006年,创始人赵善麒是吉林大学工科博士后,15年异乡打拼,终成大器。
像赵善麒这样的高端人才、海归人才、创新人才,在常州创业并获得成功的,近年来已拥有一批: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中简科技创始人杨永岗、恒立液压创始人汪立平、维尔利创始人李月中、碳元科技创始人徐世中、永安行创始人孙继胜……
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上,正以千方百计扶持、服务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成为一方人才热土。人才的持续流入,又为常州带来勃勃生机,成为常州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过去10年,每天新增“常州人”502人
当前,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人口红利”成为热门话题。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需要抚养的人口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劳动年龄人口流入地,经济更具有活力和增长动力。因此,一些城市出现了“抢人大战”,主要是抢劳动年龄人口,抢人才。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市虽然同样面临老龄化困扰,但因为处于外来人口流入黄金周期,人口红利仍在。截至去年底,我市常住人口527.8万人,与2010年的459.24万人相比,10年新增68.57万人,增幅14.93%。人口增长量和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值,均列全省第4位。
常州人口持续增长,外来人口流入是主因。数据显示,常州流动人口为183.2万人,平均每天新增约502人,且主要是人才流入。到去年底,常州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2万人,比2010年增加55.4万人,平均每天新增约152人。
中科院专家王智勇基于全国地级市数据的测算表明,平均而言,流动人口每增加1%,会带来地区GDP增长0.54%;另一方面,地区GDP每增长1%,会促进地区内流动人口增加0.52%。毋庸置疑,外来人才为常州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也是未来常州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希望所在。
外来人才与常州先进制造业构成良性正循环
上周,总部位于金坛区的中航锂电宣布,完成股权融资120亿元,1个月前,同样位于金坛区的蜂巢能源完成B轮融资102.8亿元,两笔融资均刷新了今年以来江苏单笔最高融资纪录。
投资机构如此看好常州新能源锂电及产业链企业,除了该行业正处于全球风口外,更在于常州已经形成了领先的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国锂电池产销三分之一出自常州。
知名财经人吴晓波认为,常州城市规模小、高校资源缺乏,在近邻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包围中,能够吸引外资、吸引人才流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常州制造业基础较好,配套较为齐全。
最近10年,常州通过自我革新,逐步摆脱传统工业、落后产能羁绊,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新的支柱。到去年,常州亩均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超过500家,雨后春笋般涌现出200多个国内外“隐形冠军”企业,100多个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轨道交通、智能输变电、机器人、光伏、石墨烯、传感器、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常州都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先进制造业,很多正是依靠外来人才发展起来的。碳元科技、精研科技、中简科技、宏微科技等近几年IPO企业,都是外来人才型创业企业。2008年,杨永岗带领团队来到常州创办中简科技,历经11年,攻克“卡脖子”技术,成为国内高性能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去年,常州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杨永岗等外来专家功不可没。
外来人才汇聚常州,和常州对人才的渴求和不遗余力扶持密不可分。早在“十二五”开局伊始,常州面向全球推出“龙城英才计划”,目标很明确: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更大力度在更广领域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更大力度助推领军人才创业。
杨永岗就是“龙城英才计划”受益者之一。当初,他在常州的创业之路异常艰辛,用他的话说“濒临破产的情况,11年间我经历了至少10次”。2010年底,企业再次面临资金链断裂,时任常州市委书记得知后对他说:“我知道你现在最难,我帮你申请资金,团队不能散。”很快,市区两级150万元扶持资金到位。政府雪中送炭,到现在都感动着他。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持续实施了11年的“龙城英才计划”结下累累硕果,一批高质量项目脱颖而出,成为常州以人才结构优化助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突破口。2020年,常州人才企业开票销售额达368.68亿元,合计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6.95亿元,开票销售超亿元人才企业有60家,“十三五”期间,人才企业开票销售、纳税年均增长30%左右,成为常州新兴经济“火车头”。
截至今年上半年,常州有24家人才企业进入上市后备企业,97家进入科创苗圃计划。在这些各行业“领头羊”的带动下,一个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又带动了资金和人才流入,构成正循环,推动了常州经济社会走向更高质量发展。
未来5年再聚人才50万,带动新增人口200万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常州的发展一直得益于特殊的区位优势。
一则以常州为中心点,扇形围绕着南京、杭州、苏州、上海等特大城市,让常州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轴枢纽;二则常州是上海“1+8”大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又是苏锡常都市圈的西翼门户,也是南京都市圈的东部重要板块,杭州都市圈北部辐射区域,四大都市圈在此交汇;三则常州北依长江,是江苏南北融合发展的“桥头堡”。
“十四五”时期,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大都市圈溢出效应,江苏南北融合的推进,高铁网形成,常州的长三角中轴区位优势更加彰显。基于此,在去年底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对常州给予“勇争一流,争创更多‘第一唯一’,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一面旗帜”的殷殷期望。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宏愿离不开人才。今年初,常州再次强化了“聚人才,强支撑”战略,提出“十四五”期间集聚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本科以上人才占比55%以上,带动新增人口200万人以上。
未来已来,远景可期。常州必将成为人才向往、英才荟萃、产才相融、城才共荣的长三角人才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