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塘黑臭、抛荒严重,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物丰景美
——新康村的变迁折射出乡村振兴之路的走向
从锡宜高速漕桥道口驱车3公里,便来到武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雪堰镇新康村。
几年前,这里还是河塘发黑发臭、土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可是,本月25日记者在这里看到的已是绿树成荫、碧水环绕;田野上,抽穗的小麦随风起伏,格桑花开得一片烂漫;多处粉墙黛瓦,点缀在绿树鲜花之间。
位于太湖之滨的新康村,水系四通八达,沟、塘、渠、池星罗棋布。多年来,村民习惯了在屋前屋后的河塘洗菜淘米。可是,随着生活污水直排、垃圾随意倾倒、鸡鸭粪便直接入河,水质开始恶化,四周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
转机来自2018年。
经过积极争取,新康村成为“生态乡村试验村”。清华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组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组,为该村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稻鸭共作、生态拦截、农田尾水净化等“生态乡村试验”。沟渠、河塘里,种上了景观植物和水生蔬菜,既美化环境,又高效去污。
现在,新康村的农田尾水经过三道拦截,再注入河流——促沉池、生态沟、湿地塘浜组成了生态拦截净化系统。
今年是金建新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第9年。25日一大早,他便赶往村里的黄墅河畔,查看清淤、修坡情况。黄墅河全长2.5公里,横穿新康村。“河道整治后,还将修建清水平台和慢行步道,让村民体会到围水而居、傍水而行的舒适感。”金建新说,目前新康村正在打造全域美丽乡村。这里是常州、无锡的交界地带,现在吸引了不少游客。
在环境变美的同时,村民的钱袋子鼓了。
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新康村把分散在349户农民手中的1600亩承包地流转到合作社,打造新康水稻科技(优质稻米)示范园。合作社是由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参股成立的。农民有了三方面的收益:一是每年每亩土地有800元固定收益,二是在合作社盈余后按“60%归农户、40%归合作社”实行二次分配的收益,三是参与园区建设拿工资。
记者了解到,新康村原来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随着外出打工者增多,村里的劳动力减少。由此,一些耕地被荒废。如今,新康水稻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带动了规模化、集约化高标准种植,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高产栽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则保护了耕地,提高了村民收入,也吸引了一批大学生来到新康村创业。
目前,新康村已建成2500平方米的粮食处理加工中心、1000立方米的稻米冷藏库,注册了“古村新康”稻米品牌,构建了绿色生态的高质量稻米产业。去年,新康村被认定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
“我们还将借助太湖湾度假区的旅游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绿色稻米种植、农业休闲观光为基础,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与文化、信息、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金建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