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召开的全市创新发展大会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将创新作为常州的“最核心战略”。推动创新再出发,以哪些方面为重点呢?市委书记齐家滨强调,重点要做好五件事。
一是搭平台,构建创新“策源地”。要打造重大创新平台。对标国际先进,高标准研究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设施、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落户常州,让创新既有“高原”更有“高峰”。要聚焦我市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需求,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每年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30家以上。要建好新型研发机构。更大力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在股权架构、运营方式、孵化模式、融资体系等方面大胆创新,打通科、技、产“回路”,实现从“0”到“1”再到“N”的产业化裂变。要推动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把城市、高校共生共荣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久久为功地抓下去,积极支持在常高校建设,大力吸引更多中外高校来常办学,让高校真正成为常州创新最宝贵的智慧源泉。希望各高校与常州紧密携手、与广大企业携手,深化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书架”搬上“货架”,共创校地融合发展新未来。
二是建载体,种好创新“丰产田”。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构建以重点园区为特色、高新园区为支撑、双创基地为基础的创新布局,让创新种子尽早萌芽、创新幼苗茁壮成长、创新树木茂密成林。要突出重点园区。强化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加快建设东部“科创走廊”,推动形成“创新研发在科教城、成果转化在辖市区”的格局。中以创新园要加快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建设,让创新国度与智造名城牵手,打造以色列在中国开展技术合作转移的“桥头堡”。要突出高新园区。优化全域创新格局,加快建设金坛华罗庚高新区和天宁、钟楼高新区,推动江苏中关村科技园升格国家级,提升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在全国全省的排名,大刀阔斧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健全“管委会+投资公司”机制,建设充满朝气的创新发展主阵地。要突出双创载体。高水平建设高铁新城国际创新先导区,加快建设西太湖“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各板块积极盘活闲置厂房、商务楼宇等资源,打造升级版创新综合体,集聚公共服务、科技金融、孵化加速、成果转化等功能,实现“邻居就是客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全市“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内一流水准的双创载体空间100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100家。
三是强产业,打造创新“集团军”。常州产业基础厚实,在十多年的创新实践中,创新成果都扎根企业,下一步仍然要坚定不移通过创新赋能实体经济。要推动“双向融合”。推广近年来常州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的成功做法,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更多的“产业地标”。要实施“揭榜挂帅”。以千方百计搞创新、不遗余力求突破的姿态,深入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装备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重点领域,梳理攻关任务清单,在海内外开展“揭榜挂帅”,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发挥“链长制”作用。常州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碳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空天信息、5G通信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建立了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解决关键环节不畅、市场失灵的问题,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聚人才,点燃创新“强引擎”。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为各路英才来常创新创业拿出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服务,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0万人以上,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集聚“科学家”人才。对引进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全职的海内外顶尖人才,要采取“一事一议”,加快集聚一批“高精尖缺”大才能者。要集聚“工程师”人才。要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契机,大力实施“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打响科教常州、“龙城工匠”品牌。要集聚“企业家”人才既要引进国内外卓越的企业管理者,也要加大对本土企业家培育,招得来“女婿”更留得住“儿子”,打造一支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五是优环境,营造创新“生态圈”。要积极营造最优创新环境,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使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在常州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容易成功。要抓科技金融。以龙城金谷为主平台,鼓励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深入推进“科创苗圃”计划,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打通把“知识变成钱”的通道。要抓知识产权。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帮助企业快速获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让“良币”受保护,让“劣币”被驱逐。要抓服务保障。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和流程,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投孵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打造更加一流的营商环境。要抓场景应用。把最优质的资源空间全盘托出,布局建设150个以上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平台应用场景,形成更多颠覆式、规模化、可推广的示范应用,开创创新价值实现的“蝶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