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坚持“常高常新、更高更新”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在3月中旬举行的创新大会上,常州高新区打出“组合拳”,发布了科技创新“1+7+4”组合政策。
2020年,常州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企业科技创新积分试点高新区(首批共有13家国家高新区入列),通过试点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制,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和“可复制推广”新经验。出台《常州高新区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实施办法》,形成“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环境能力”等五个主要大类总计121个具体评价指标,分值与区级政策奖励、上级科技创新项目资助额度挂钩。
常州高新区充分利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释放的政策红利,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统筹衔接,出台《常州高新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政策内容涵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标准质量品牌及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有效发挥对创新主体、各类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
一是围绕高新区产业发展需求,对科技创业载体培育高企最高奖励50万元。迁入区内的高企,给予奖励10万元;二是明确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标准,经认定分别给予10万元、200万元奖励;三是对企业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给予25%配套支持,对新建的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给予200万元奖励;四是对建设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最高给予200万元设备补助;五是对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新建的联合实验室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六是对科技服务机构销售规模上台阶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七是按国家知识产权局全面取消各级专利申请阶段资助的要求,将发明专利事前资助改为授权后给予最高1.5万元资助。
结合“1+3+X”创新集聚区布局,该区出台《常州高新区加快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聚焦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能源互联与智能感知等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涵盖4项产业创新政策,明确全区产业集聚的重点园区板块、重点任务,提出支持政策,同时通过建立产业发展专班、建立产业企业库、“借外脑”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多措并举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