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吸引千余名行业高手参赛,累计举行71场区级职业技能竞赛,3695人晋升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1276名选手晋升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发端于2013年的“技行武进”武进区职业技能大赛已走过7个年头。作为武进历史上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覆盖最广的技能竞赛,“技行武进”大赛累计参与人数已超万人,在全区广大职工中掀起“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营造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
聚焦行业发展
优化完善竞赛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是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重要平台。“技行武进”职业技能大赛围绕我区发展现状、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按照“覆盖面广、通用性强、技术先进、从业人多、影响较大”的原则,每年选定10个工种作为区级竞赛项目,并指导各镇、各行业和有条件的企业结合实际自行组织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逐步构建完善了区、镇、企三级竞赛体系。
比赛坚持把技能竞赛与推动技能培训、引导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以竞赛为推手,督促企业按规定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加强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结合比赛工种,通过技术能手现场演示、答辩,观摩人员实地操作、咨询、交流等形式,传授绝技绝活,促进更多技能人才成长。
7年来,“技行武进”的竞赛工种、参赛单位、参与人数逐年增多,竞赛领域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三产业拓展,由企业向机关事业单位延伸。竞赛项目紧随时代、不断丰富,一方面由传统工种向关键岗位、核心技术、特殊岗位聚焦;另一方面,不断纳入家政服务、楼宇管理、快递配送等新项目,为全区技能人才搭建自我展示、竞技比拼的舞台,为各行业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增强职业认同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技能大赛的持续举办,带动了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促进了技能提升,技能提升最终促进了技术创新。通过技能大赛平台,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善攻关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今年37岁的崔小勇是首届武进职业技能大赛天车工比赛的“状元”。7年间,他从中天钢铁集团的一名行车班长成长为安全工程师。至今,他对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企业把这个机会给我,是对我们一线技工最大的认同。通过竞赛,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技能改变命运’。”
“技行武进”职业技能大赛,拓宽了选手的视野,提升了选手的技能,挖掘和培育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同时,区人社局、总工会对获得一等奖的选手给予10000元奖励,优先推荐参评区“五一劳动奖章”。理论和实操双及格的选手,还能统一晋升相应职业资格。
历年来,我区共授予71名一等奖选手“武进区技能状元”荣誉称号,10名选手获得区“五一劳动奖章”,3名选手被评为区“三八红旗手”,15名选手被评为“武进区优秀农民工”。
强化以赛促学
推动技能人才培养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是历届“技行武进”赛事的一大宗旨。7年来,“技行武进”参赛选手有的从技能型人才成长为导师型人才,有的从操作型人才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还有一些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2016年,来自龙城精锻的90后小伙刘洪练就了“用车床给生鸡蛋剥壳”的“绝活”,在“技行武进”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车工冠军。模具加工是生产线上的第一道工序,最小精度为0.1毫米,部分精密件的精度必须控制在0.02毫米内,而刘洪的操作精度可达到0.01毫米左右。刘洪先后获得“武进区优秀农民工”“金牌工人”等称号。他的敬业事迹在企业道德讲堂上宣讲,在市、区各级媒体上报道,获得了公司最高荣誉“龙城工匠”,成为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
龙城精锻人力资源部经理牛永康深有体会:“刘洪成为技能状元后,极大鼓舞了企业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工作干劲,激发了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热情,有力促进了企业生产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升。”
在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武华忠看来,技能竞赛是选拔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大赛不仅能锻炼选手的心理素质,还能让选手在日常工作中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投入工作,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勤练技术、岗位成才的热情,有力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术练兵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动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9.8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125人。下一步,区人社局将以更加鲜明的使命与担当,持续锻造“技行武进”品牌,引导更多的劳动者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