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的7月末,招聘现场人头攒动,一张张年轻蓬勃的脸庞,一双双热切期盼的眼神,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我国首次开展的民航飞行员招聘活动在溧阳举行,这是科技镇长团推进校企合作、助力地方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支持溧阳107家各类企业融资6.63亿元;促成签订合作合同35个,帮助企业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8项;培训各类人才1300多人次,引进培育高校毕业生就业60人……去年8月,10位江苏省第十二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暂别原单位,来到溧阳挂职,今年8月,他们期满回营,交上了这样一份“答卷”。
挑两担:一头连高校,一头连企业
科技镇长团一直以来被形象地称为“双面胶”,如果说地方企业、高校原本是两条线,科技镇长团的团员们就是强有力的粘合剂,充分发挥其自身连接地方企业和高校的优势,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并形成一个互促并进、生生不息的圆。
500多家(次)的企业一线走访,让团员们对全市产业特色、企业实力、人才需求等都了然于胸,79场产学研协作活动催生了一大批项目、合作从萌芽到落地。
基于本地深入调研,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于晓与后方单位不断沟通寻求结合点。他了解到南航校友的一家企业与宁德时代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具有投资意向,便开始重点关注这家企业。经过反复电话沟通和5次实地考察、互访,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的江苏永邦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最终确定落户别桥镇,该项目目前已经落地启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也在积极接洽中。于晓说:“虽然我个人的挂职期已满,但我会持续关注该项目的建设发展情况,也会将南航更多的人力资源、科技成果与溧阳的产业进行对接,以促进共同发展。”
刘波是江苏理工学院物理教学部主任,他依托江苏理工学院资源并立足自身专业背景,先后在周城小学、曹山旅游度假区等组织开展科普讲座和专业培训,还邀请了苏州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多位专家来溧进行产学研对接。
引客来:专家学者至,人才精英临
当前溧阳市正处于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科技镇长团在招才引智、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努力。
一次次宣讲“天目湖英才榜”“龙城英才计划”等政策优势,就来溧创新创业与后方单位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人才反复沟通……在科技镇长团的协助下,常州净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陈宝明、常州赛密斯新材料有限公司黄金锋等一批高层次人才相继落户溧阳。科技镇长团任期内,累计培育省“双创计划”创业人才1人、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6人。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杨晓杉博士从意大利留学归国,也是第十二批科技镇长团团员,他全年深入乡村振兴建设一线共计200余村(次),为溧阳市“美意田园”行动、“天目湖生命康原”新城建设等建言献策,并邀请国际、国内顶级专家团队多次到访溧阳,开讲座、拿方案,努力“把文章写在溧阳的大地上”。
新老替:两载濑水缘,一生溧阳情
从省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开始,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王亚辉博士就来到了溧阳,深耕乡村文旅项目,为溧阳旅游发展招才引凤。“两载濑水缘,一生溧阳情”,他在工作总结中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在两届期满离开时与溧阳依依惜别。
“这一年来,有成功也有教训更有遗憾,但我已经爱上了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期待自己离任后继续当好科技镇长团角色,为溧阳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贡献力量。”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叶小华副教授这样说道。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佩希望第十二批团员回到工作岗位后,依然把溧阳当做第二故乡,希望他们能心系溧阳,关注溧阳,一如既往地支持溧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人走感情不走,人走资源不走,人走关心依旧”。
在离别之际,来溧科技镇长团的接力棒交给了第十三批团员,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0年,校地、校企、政产学研合作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刘佩希望第十三批新团员珍惜新机会、利用新平台,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溧阳发展紧密相连,发挥参谋作用、指导作用、桥梁作用,促进科研优势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推动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加快创业团队与创新载体互动发展。
新闻链接
2008年9月,江苏省启动“科技镇长团”试点工作,到今年已经实施至第十三批。每一批团员主要由来自各高校的教授、博士等组成,选派到省内各县域挂职。
每一位科技镇长团团员的背后是一门学科、一座学院、一所乃至几所大学。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隔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催生这一新制度的直接动因。
溧阳市自2011年开始开展科技镇长团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