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重点新闻 >> 内容

“五大明星城”建设作出部署

每一个都明确主攻方向和目标
发布日期:2020-01-21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1月20日,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明确提出,常州强力推进工业智造、科教创新、文旅休闲、宜居美丽、和谐幸福“五大明星城”建设。

加快推进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

会议指出,我市工业基础扎实,工业门类齐全,中小企业众多,民营经济活跃。但对标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和国内制造业强市,“常州制造”还存在产业规模不够大、龙头企业还不多等短板,亟需补短补强。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把智能制造作为重点,用信息技术嫁接传统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厚植制造优势,全力打造工业智造明星城。

一要做大做强产业链。要聚焦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按照“建链、补链、强链、长链”的要求,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发展内涵,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

二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要紧跟大势,扎实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更好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要大力实施“双联双智双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速产业技术创新,把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作为打造工业智造明星城的优先选项,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大力推进企业上云工程,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产业,着力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赋能提效。

三要坚守实业传承。常州从实体经济起步,以制造业见长,崇尚实业、重视实业、坚守实业是优良传统,必须进一步传承好、发扬好。要始终保持坚守实业的发展定力,引导广大企业家专注主业、精益求精,打牢长期发展的基础,培植实体经济的沃土,打造“苏南模式”升级版。

四要用好资本力量。要加大企业股改上市力度,引导支持上市企业开展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扎实搞好募投项目,利用资本工具实现裂变发展。同时,金融机构也要主动创新金融产品、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全力支持我市制造业重点领域特别是智能制造项目发展,助力智造常州建设。

加快推进科教创新明星城建设

会议指出,我市连续十多年开展“科技长征”,引进了一批大学大院大所,探索出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创新永无止境,特别是对照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等,我市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必须更加主动用好用足各类创新政策和资源,在向智能制造高峰攀登、新旧动能对接转换中,走好新时代“科技长征”路,开启新一轮自主创新浪潮,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教创新明星城。

一要突出企业主体。要加大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只有通过创新突破“卡脖子”隐忧、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做成“百年老店”。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打造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更多的行业“隐形冠军”。市直各部门要加强向上与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争取力度,为属地企业争取资源资金、政策支持。

二要夯实平台载体。要积极实施科教城“六个新高地”行动计划,放大“创新之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孵化成果在全市转化。充分借鉴以色列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中以创新园建设,推动以色列江苏中心、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作,打造双边合作示范园区。要着力推动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中关村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档升级。要推进在常高等院校与城市互动发展,把常州大学的品牌打响。

三要强化人才支撑。要对标深圳、苏州等先进城市,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研究实施新一轮“龙城英才计划”,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领军人才,以人才高地支撑创新高地。同时,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围绕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大力实施“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全力打造打响科教常州、“龙城工匠”品牌。

加快推进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

会议指出,我市旅游凭借“无中生有、借题发挥”,走出了一条“资源创造型”发展新路,打造了恐龙城、盐湖城等一批重量级旅游项目。但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优质休闲体验上,还存在一些短板。要坚持“大旅游”理念,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加强对旅游经济、会展经济、体育经济的研究,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

一要注重拓展提升内涵。要加快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拓展,加快培育业态丰富、体系完善的旅游度假产品,推动旅游业发展迈向“2.0版”,全力打造长三角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要加快推动日间游向夜间游拓展,把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的重要抓手,培育更多夜间游产品,努力形成常州旅游新的“爆点”。要加快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拓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不断优化点线面旅游资源布局,打造“处处是景、时时宜游”的城景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要注重创优特色品牌。要成立城市形象、标识、宣传、推介研究专班,围绕运河文化、名人文化、山水资源、主题乐园集群和美食文化等,打造一批专属常州、代表常州乃至象征常州的文化旅游核心品牌。比如,抓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机遇,加强古运河风光带的保护和开发,建好大运河文化带,充分挖掘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存,有效利用丰富民俗风貌,建设精品项目,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常州样板”。

三要注重完善体验服务。要“苦练内功”,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旅游服务,抓好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等建设,打造更多网红打卡旅游产品,抓住年轻游客这个消费主力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让游客进得来、吃得好、行得顺、住得下、留得住。

加快推进宜居美丽明星城建设

会议指出,常州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必须按照“四化同步”的规律,统筹考虑城镇布局、城市功能、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等,继续在改革上下功夫、制度上多创新,推动城乡交互发展、共同繁荣,建设更为现代、更加美丽、更有品质的常州。

一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常州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呼之欲出。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城乡交通规划、建设、推进,着力构建“两纵四横”高铁干线网、“三纵四横三环”主干高速公路网、溧阳“米字型”高速公路网、金坛“十字型”高铁网和“公铁水空一体化”的新北综合港务区,形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要坚持“城市开发推进到哪里、道路建设就跟进到哪里”,优化城市道路网络,打通断头路,构建微循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新常州”。

二要塑造城乡特色品质。要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有大师之作、城市标志形象建筑,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人文特色,塑造城市风貌,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城市客厅,让城市“经得起远眺、耐得住细看”。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五区二十二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特色,打造更多形态优美、生态良好、业态丰富、文态独特的“梦里江南”,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要推进城市精细管理。要把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重视城市建设一样重视城市管理,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让城市环境更洁美、交通更畅通、治理更智慧。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城管、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等系统平台的对接,推行“一网统管”,建设“城市大脑”。要实施交通畅通工程,从细处着手,拿出实招妙招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多策并举综合治理,把城市管理做实做精做细。

四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要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总结推广长江大保护、破解“化工围江”的经验做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绿城建设,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让常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加快推进和谐幸福明星城建设

会议指出,常州要在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列,必须紧扣小康建设“高水平”“全面性”要求,坚持把百姓的“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织密扎牢人的一生保障网,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重点要把产业升级和提升就业质量结合起来,强化技能培训,大力培养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增加工资性收入,推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二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增加学位供给,有效破解“择校热”“入园难”等问题,让每一个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大力推进“健康常州”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建设和布局,推进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养老与医疗融合、事业与产业融合、传统模式与新兴业态融合,打响健康养老的常州品牌。

三要提高各类保障水平。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更新和危旧房改造项目,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统筹运用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综合保障性扶贫等举措,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要进一步完善提升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把困难群众的保障托稳兜好。

四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创建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探索实施“五城五化”社会治理模式,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常州版。要积极推动工作力量常态化下沉机制,实现重心下沉、权限下沉、执法下沉、服务下沉,把政府搬到群众家门口。要探索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联系电话:0519-85681500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您是第位游客

政府网站工作报表

纪检监察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