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全国首批17个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之一,3年来,把双创示范基地与苏南模式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创新+资本+开放+人才+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苏南模式”。
武进区也成功实现了从“洗脚上田”的农民创业到全民创业,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产城融合的开发园区,从国内市场配套到国际化之路,从“红帽子”企业、家族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大跨越,为全国县区打造双创升级版提供了样本。
构建优质生态圈 厚植双创新沃土
作为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双创企业生根发芽赖以生存的“土壤”。
优化政务服务,办事不求人。武进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不见面审批”改革,实现行政审批事项整体办理环节、材料压缩三分之一以上,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占比达95%,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
创新机制体制,完善政策配套。武进区融会贯通推进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就业、人才集聚等政策,形成跨领域、全链条支撑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
注重双创示范,发挥带动效应。武进区激发各个板块的双创活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双创模式。常州科教城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连续5年获评“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武进高新区聚焦打造以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为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高地,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建成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构建了“研究院+公司”的创新运营模式,成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石墨烯产业化基地。
激发主体能动性 打造双创新引擎
在武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成为共识。武进以科研人员、海外人才、企业职工、大学生、农民等人群为创业重点,形成全民创业、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和“创意+创新+创业+创富”的双创文化氛围。
全民创业提档升级。武进区设立人才工作站,引进领军人才项目,形成“武进英才”品牌。通过完善激励科研人员创业的体制机制,吸引专家和教授创新创业,集聚了3000多家科技型创业企业和100多名国家级双创人才。出台“青年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升级版,大学生创业成功项目达3000个。在农民创业方面,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带动、村集体带动、能人带动等多种创业模式,培育了夏溪花木特色农业产业创业基地、太滆村互联网+农业创业特色村等农民创业品牌。
精准实施创业政策。武进区把人才强区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推出人才荣誉工程等招才育才“政策礼包”,为大学生“找岗位、找技术、找圈子、找平台”,打造项目池、资金池、政策池、人才社区“三池一社区”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圈”。实施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编制“武进区人才发展行动计划政策白皮书”,出台培育小微企业、人才强企、人才“金梧桐”计划等政策,促进了创业带动就业。
优化全方位创业服务。武进区实施创业导师“助航”计划,为不同时期创业者提供“管家式”配套管理、“众筹式”融资平台、“导师式”创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成立“高技能人才校政企合作联盟”,与400余家单位建立人力资源合作联盟关系,为企业和人才的深层次交流提供平台。
聚焦产业创新链 开创双创新局面
武进区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完善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突出创新型企业引领。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企业做优做强。同时,加大企业创新的组织推动力度,组建由中车戚研所、新誉集团等企业领衔的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联盟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带动了相关产业创新,形成了石墨烯、微特电机等创新型产业集群。
促进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增强创新对创业的支撑力度,先后引进中科院系统、全国顶尖高校系统等100家研发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中科院江苏智能院等持股孵化了微传智能、雷电嘉成3D打印等一批新兴产业企业。
加速成果创造及转化。深化“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创新模式,连续13年开展“科技长征”,直接促成了1200多家科技企业落户。2016年以来,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80项,累计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7.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