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南路上,距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还有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辆辆装满建筑装修垃圾的车辆穿梭来往。
“这些垃圾都是送到绿和公司进行分选处置的。”中芬绿色创新中心负责人刘烨表示,在中心的牵线搭桥下,该公司与芬兰ZAN Robert合作研发,共享技术成果。2018年底,这里建成全国首套建筑装修垃圾智能分选生产线,实现了建筑装修垃圾100%无害化处置,90%资源化利用。
在绿和公司的生产线上,6只机械手平均2秒钟抓取一次垃圾,并按照分类准确无误地扔进垃圾槽中。公司总经理杨英健介绍说,以前这些建筑装修垃圾大部分被填埋,现在这条生产线每年可处理30万吨装修垃圾,由此减少垃圾侵占土地60亩,节约能源7000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0吨。据估算,智能分选生产线可替代48名工人,持续24小时运行。
“芬兰远在北欧,之所以选择到常州与我们开展合作,除了市场,他们更看中的是这里日益改善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杨英健说。
中芬绿色创新中心位于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内,由武进绿建区与芬兰科技创新局、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打造,作为绿建区开展国际合作的一项内容,中芬间的合作开展得最早、推进得最快。
2013年9月,绿建区和芬兰思宾沃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委托思宾沃公司代表绿建区在芬兰以及欧洲进行园区推广和引进绿色建筑领域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同时,成立中芬绿色创新中心。
“当时,国际合作没有固定的方向,只要是国外的,我们都欢迎。”刘烨说,芬兰与中国合作的态度最积极,他们的软件设计和编程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应用范围很广。为此,创新中心还梳理了武进区的绿色建筑产业,全区拥有400多家规上企业,750亿左右年产值。“这么多的企业,在发展中都面临转型升级的需求,我们就当好桥梁、做好服务,积极帮助双方开展技术、产品的交流和对接,促成合作。”
几年来,中芬绿色创新中心以武进绿建区内产业发展为牵引,依托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借助社会资本及产业优势,围绕绿色建筑材料制造、创意设计、高端低碳及绿色低碳全产业链等重点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发展,成为集中芬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和培育于一体的规模产业化基地。
目前,芬兰家用取暖器生产商奥林公司,已和绿建区内企业江苏营特集团,就空调余热回收技术转移进行了合作,并获中芬合作专项科技资金支持;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与绿建区开展合作,通过对绿色建筑内部自然照明、自然通风及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模拟实验,为冬冷夏热地区的绿色建筑推广提供第一手实验数据;5月6日上午,由芬兰主导的欧盟LEF项目相关负责人访问武进绿建区,就建设模块化房屋进行考察和选址。同时,与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模块化房屋欧盟标准和中国标准对接进行探讨。该项目已获欧盟专项拨款,计划7月份在绿建区建造一栋低碳、节能、智能模块化房屋作为LEF项目展示、办公、业务对接场所。与此同时,一批中芬合作项目正在深入对接洽谈中。
作为中芬合作相对集聚的园区,武进绿建核心区共引进了包括绿色建筑科技研发、绿色建筑设计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4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100亿元,基本涵盖了全产业链。
对于下一步中芬合作,绿建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涛表示,将着力引进先进企业,以总部经济、营销中心、展示中心、国内生产基地及代表处等形式落户中芬绿色创新中心,与绿建区形成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产业集群,打造立足绿建区、面向江苏省、辐射全国的中芬绿色技术国际合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