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新医药及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以项目招引建设的攻城拔寨,为常州高新区稳定投资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40万辆的比亚迪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新近落户。常州高新区形成重大项目+龙头企业+领军人才+创新中心“四位一体”创新型经济新路径。
更快、更新、更强,大项目促大发展
走进位于常州高新区的生命健康产业园,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2019年省重大项目——扬子江药业集团海浪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项目负责人戚小兵说,一期投产后预计有50亿片的生产能力,可带动销售20亿元。
让重点项目跑出加速度。总投资30亿元的恒邦药业项目工地,刷新了常高新建设速度的纪录——仅80多天就实现中试车间项目封顶,预计达产后年产值35亿元。“大宇工作室”是高新区重大项目服务品牌,工作室构建重大项目风险预警、投产评估、跟踪运行质量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重大项目推进微信群里,24小时服务在线,确保一般问题不过夜、疑难问题不过周。
丰疆智能华东基地、宏发纵横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泉汽车内饰件项目,一大批涉及领域广阔、产业结构多元的项目,助力常州高新区加快形成具有爆发力的经济新增长点。
4月25日,比亚迪华东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百亿级项目正式落户常州国家高新区。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周斌表示,要通过重大项目来促转型、强动能、增后劲,聚焦爆发力强的旗舰项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对标德国、对接瑞士引进优质项目,奋力推动常州高新区走在高质量发展更前列。
聚焦源头创新,新型研发机构成创新强引擎
聚焦源头创新,打造国内一流的区域性现代科创中心。今年初,最高2亿元的创新大礼包激活“一池春水”。一批新型科研机构拔节生长,常州高新区已引进包括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等12家重大创新载体,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先进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
8位院士、18位博士,每年至少20件新增专利……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研究院首创由骨干员工现金出资持股60%的混合所有制模式。研究院副院长卫慧表示,研究院正在与永安行、北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企业开展新型产业技术及创新合作,4条产品中试线项目已完成设备调试,即将投产。
让德国技术在常州开花结果,探索高端环保设备本土化制造。脱胎于上市公司维尔利的中德节能环保创新中心成立半年,已孵化出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新星瑞泰环保及基于物联网的污水处理公司常州点绿科技有限公司。中心负责人李遥介绍,依托维尔利在德国的技术平台和与德国高端节能环保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中心以“德国技术+中国市场+常州企业”创新模式打造对德合作新窗口。
在常州爱尔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龙头企业+产业链孵化”的混合打法,吸引了江苏中启翔宇航空科技、常州大果智能科技、江苏紫牛健康科技等22家企业入驻,已产生知识产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40余项。
集聚创新要素,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由著名华裔女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鲍哲南研发的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核心材料项目——常州昕思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常州高新区。该项目是C3Nano在中国的首个规模生产中心,其颠覆性黑科技在世界舞台成为焦点。
据统计,常州高新区全年申请专利超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超4000件,万人发明拥有量56.5件,PCT申请60件,高企通过率全省第一;在国家高新区年度评价中位列第一方阵,综合排位第28位。
以一根只有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碳纤维单丝,集聚成一个创新创业的产业集群——“碳纤维产业园区”,在全省率先设立碳纤维科创港人才特区,设立专项资金,由企业自主引进扶持各类高端人才项目,集聚更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为推动常州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发展作出示范和引领。
从“引进”到“引领”,精耕细作“四新经济”,加速构建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产业发展生态,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江苏省“双创”人才赵善麒博士在2006年创办江苏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电力半导体器件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承担、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16项,获授权国家专利65件。
招才引智“靶向”发力,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区域内产业向高精尖转型升级。常州高新区围绕“一特三提升”探索产业精准发展道路,瞄准光伏智慧能源、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两特三新”产业目标方向,培育既有“高峰”又有“高原”的特色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