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春风中,两岸的绿植吐出新绿。运河路198号,原常州矿山机械厂旧址。
时隔近20年,再次走进自己青年时期工作、奋斗过的地方,阮建彪感慨万千:当年的老厂房几乎都还在,只是时隔多年,物是人非,当年在整个沪宁线上都叫得响的常州矿机厂、当年整个班组为一个项目热火朝天加班的干劲,已被时代的浪潮裹挟,一去不返。
如今,伴随着城市产业发展的后劲,曾经一度被荒废的老厂房又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个众创空间,博济•新博智汇谷,是她的新名字。
曾经,常州矿机厂是沪宁线上都排得上号的
常州矿山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6月,原名国营常州工农钣焊厂,是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矿山机械和其中运输机械的专业工厂,最开始,厂址在常州市常新路151号。1982年12月,常州工农钣焊厂更名为常州矿山机械厂。
1985年,阮建彪刚刚20岁。从常州机电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厂进了设计科。在厂十几年,阮建彪经历了矿机厂从100多人的小厂到400多人的大厂。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矿机厂搬迁至新闸,彼时正处于鼎盛期,主营两大产品,一是矿山机械,二是起重机,其中有一款“跨运车”,用于港口装吊集装箱的,是厂里的明星产品。
当时,厂里有铆焊、装配、精工三大车间,让阮建彪最骄傲的,是他当铆焊车间主任的那个时期。“当年吃了好几个月的苦,但是现在想来,幸福指数依旧很高。”上世纪90年代初期,矿机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五星大桥是他们承接的第一个大项目。因为是钢结构的桥,钢梁自然少不了。当时阮建彪所在的铆焊车间,主要的任务就是制造这些钢梁。“说得通俗些,就是要把钢板加工成钢梁。”
阮建彪记得,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他和工人们一起加班加点,半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桥梁半侧的钢梁需求,约有1300多吨。“那时候每个月只挣几百块钱,但幸福指数可比现在高多了。”阮建彪笑着说。
1999年,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拍打,国有资产进行改革,矿机厂赫然在列。当年,厂里也有了第一批下岗职工。2000年,阮建彪下海创业,告别了这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同是上世纪80年代进厂的顾龙标,如今在今创集团管理监察部工作,他的印象中,2000年左右,矿机厂和常州客车厂重组,他们搬迁至横山桥;之后又被今创集团收购,成为集团子公司,并更名为常州常矿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厂区的路,3楼的小舞厅,是当年的“约会圣地”
厂区的格局几乎没有大变。2号楼,是园区进门右手边一栋砖红色的办公楼,就是当年阮建彪的办公所在地。在矿机厂的十几年里,他在技术科、车间、生产科等部门都待过。“你看,当年这里是仓库,堆钢材的,没想到现在已经改成了一个党群服务中心。”阮建彪说的这间仓库,如今已经“大变身”,整栋楼被分成了三层,内设各个办公区域,挑高的玻璃屋顶,午后一把明媚的阳光洒了进来,让人觉得温暖、温馨。
“这里以前是食堂,你看,那3根有特色的烟囱还在。”“这里的3楼原来是个活动室,当年厂里办联谊会,或者搞一些活动、跳舞都会来这儿。”尽管是带着遗憾离开,但再次回到这里,阮建彪的记忆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以前,像这种国营老厂,最不缺的,就是双职工。阮建彪和顾龙标,两人当年都是在厂里找的对象,自由恋爱。厂区宽阔,楼与楼之间的每条路,3楼的小舞厅,都是他们当年的“约会圣地”。
转型科创孵化器,200多家企业入驻
老厂房,它就像一个时光穿梭机。人走进来,怀旧撞了满怀。这也正是博济科技园一直致力于收储老厂房打造众创空间的另一意义所在。
苏娟是博济科技园常州区域总经理,全程参与了博济智汇谷的改建、招商、运营。她说,之前他们已经在常州落地了一个项目,就是五星街道的五星智造园,原合成纤维厂地块,打造了一个文化产业积聚区。“后来,一次偶然机会看到矿山机械厂,第一眼就看中了。”
苏娟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考察,空旷的厂区里,斑驳的建筑,整整齐齐,绿油油的爬山虎已到路中央,安静的园区里似乎还看得到沉寂之前的辉煌,该厂当时已经荒废了8年之久。
2016年5月,博济•新博智汇谷正式签约,于2016年10月投入改造,2017年5月正式开园。“改造主要涉及厂房外立面的设计、公共部分的整修,以及园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打造。”苏娟说,在老厂房改造上,他们尽量维持原貌,只是对每栋楼宇的功能进行了调整。在办公区的基础上,增加休闲区、咖啡吧、超市、餐厅等生活配套,方便入驻企业员工。
博济•新博智汇谷(原为矿山机械厂),占地约11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包括13栋单层或多层建筑,园区着重引入智慧科技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智能智造等),并结合集装箱创意艺术设计,打造智能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园区至今招商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入驻了200多家企业。
苏娟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她说,改造厂房的同时,博济花了大力气打造园区的景观。整个园区,绿化面积达1/3以上,希望能提供舒适、静心的办公环境。“园区里的花开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就是这段时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