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四月的第一天,常州市委书记汪泉率领常州市党政企代表团赶赴东北,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以加速高校院所先进科技成果向常州转移转化,着力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助力常州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建设。
东北之行
东北之行以黑龙江、吉林、辽宁的顺序展开。东北第一站,选在近百年历史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多年来立足航天和国防事业,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拥有大量的先进科研成果。哈工大与常州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如凯特汽车、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延陵电子等多家企业都与哈工大开展了技术研发、人才引进与培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工作。
在吉林,常州党政企代表团先后与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
东北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大连理工大学。早在2008年,常州市就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公共创新平台——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帮助常州市成功获批并建设了中国第一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与常州科教城共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与中车戚研所合作开展高铁可靠齿轮传动系统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业大奖。2018年,常州大连理工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在常州科教城开办运行,进一步完善了从产业技术研发到创业孵化的成果转化链条。
苏锡无常
常州党政企代表团为什么要远赴东北呢?或许可以从坊间一句“苏锡无常”的戏谑中找到缘由。
提起苏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锡常”。“苏锡常”像是一个短语,你离不开,我离不开你,离了谁,似乎都不是完整的苏南。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30)》,规划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为“一核五圈四代”,一核即为上海,五圈为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和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名列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
从八十年代开始,苏锡常三市就出现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形成一个在全域经济方面差距很大、城区经济却基本相当的格局。然而,让人尴尬的是,常州——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耀眼的明星城市,在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城市群中,存在感有所弱化。与苏州、无锡相比,常州进出口总量偏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工业龙头企业偏少,产品附加值偏低。同时,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仍较高。科技创新资源缺乏,没有“985”“211”高校,也没有国家级科研院所。
其实,说“苏锡无常”对此常州来说并不公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行政区划、人口基数、经济体量等等因素不同,简单拿来比较,结果必然不太客观。但常州在经济总量上弱于苏州和无锡,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现代工商业的重镇、长三角重要制造业基地,常州要摆脱这种尴尬,实现二次飞跃,突破口还得是工业。
工业明星
在2018年8月7日召开的常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上,常州市委书记汪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常州要“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奋力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建好明星城,就是要着力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高质量的旅游明星城市、高质量的管理明星城市,排在第一位就是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2018年省委书记娄勤俭来常调研时,也明确要求常州要进一步塑造好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
常州素有工业明星城市之美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那么“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呢?
观潮君认为,从“工业明星城市”到“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体现新的发展理念,也意味着从量到质、从有到优的根本转变。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既是常州清醒的现实考量,也是科学的发展方略。
实现“高质量”,重振“工业明星城市”雄风,就要培育出一批明星产业、明星企业、明星产品。观潮君注意到,在市委书记汪泉的报告中,提出六大措施:一要强化高端引领,加快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和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二要强化创新驱动。围绕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聚力推进科教城创新发展。三要强化两化融合。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扎实、中小企业众多的有利条件,实施工业互联网建设工程。四要强化绿色发展,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静脉产业园。五要强化金融支撑,有效拓宽融资渠道。六要强化质量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引领,关键词就是“科技”。
科技长征
观潮君注意到,东北之行是常州连续第14年走出去开展“科技长征”。常州党政企代表团的此次东北之行,主题明确,紧紧围绕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以当地最知名的大学作为每个省的第一站,绝非偶然。
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常州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在转型发展中表现出对科技创新的迫切渴望,从2006年开始,常州举全市之力,依靠“科技长征”对接大院大所,“走出去请进来”,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在科教实力相对薄弱地区集聚优质资源、构筑优势的区域创新之路,为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同时,常州以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为抓手,着力推动重点产业链加快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稳步提升。
观潮君注意到,除了“科技长征”,常州还有一个“科技之约”。每年5月18日开幕的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都有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大咖与会,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51个重大合作项目签约,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合作之桥”。“518”展洽会,常州已坚持举办13届,今年即将迎来第14届。
此外,常州已连续14年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以去年9月28日举行的第14届科技经贸洽谈会为例,现场签约25个重大项目,有10个外资项目、15个内资项目,涉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每年5月的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10月的科技经贸洽谈会,是常州产业经济发展的两大盛会。
在14年的“科技长征”和“科技之约”中,常州先后引进南大、浙大等国内高校和中科院等院所,共建30多家公共创新平台,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700多个,带动3500多项成果产业化。其中4家平台列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预备专业所,数量列全省第二,全市建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462家。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中心、中芬绿色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基地纷纷落户常州,全市建有1家国际创新园、4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6家江苏省外资研发机构,名列全省第二。在洽谈会这一金字招牌的助力之下,常州稳居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30强,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城市10强。
常州有常
打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将告别“苏锡无常”,迎来“常州有常”。
“常州有常”,目标明确。以工业为基,打造城市综合实力。工业、旅游、管理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支撑起人民满意的幸福树。
“常州有常”,思路清晰。以“科技长征”、“科技之约”、科技经贸洽谈会为重要支点和平台,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向常州集聚,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常州转化。
“常州有常”,正在路上。常州目前的轨道交通、智能输变电、光伏、智能装备、石墨烯等已成为常州工业明星城市的产业名片,200多家行业“隐形冠军擦亮常州智造名片,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观潮君相信,在“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引领下,常州,将会是一座实至名归的“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