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18位两院院士和专家教授齐聚溧阳,参加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专家战略咨询会,并围绕“生态创新”,为溧阳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把脉献策。
“生态创新”作为溧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其内涵是让生态成为溧阳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核心竞争力,让人愿意来;要把生态创新出新的表现形式,让人来了想再来;要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吸引创新优势和创新力量的引擎,在更高层次实现生态的价值;要通过科技、人才、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实现发展动能的提升。当前,溧阳正积极探索一条发挥自然优势、能够挖掘特质、符合长三角协作趋势的发展路径,致力建设以“生态创新”为核心的“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通向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当代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
溧阳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打通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这也是近年来溧阳研究的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立泉认为,长三角已成为人才、科研集聚的高地,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溧阳,生态环境优良、区位优势明显,溧阳把自身放到这样一个大格局中去考量、去谋划,致力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样的做法是很有发展眼光的。他认为溧阳可以创造友好的人文环境,不随大流,不求规模,吸引更多科研团队或者学术群体来溧,静下心来搞研发。
发挥创新力量
巧用“引智力”搭建创新平台
“溧阳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地方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表示,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必须要有一个实践的路径,溧阳将“生态创新”作为这样实践路径具有可行性。
近年来,溧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科研院所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激励、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今年3月29日,世界首座100K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诞生,标志着我国率先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的示范运行。此项成果由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海钠研发团队共同完成。2017年中科院物理所联合中科海钠公司在溧阳开展中试技术研究。目前,已完成了钠离子电池在电动自行车、家庭储能柜和低速电动车上的示范运行,确立了我国在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指出,与引资金、引项目、引产业相比,溧阳政府能够在“引智力”方面花大力气,搭建起科技创新的平台和载体,是具有前瞻性的明智选择。
生态创新
产业、科技、人才一个不能少
曾经的溧阳,钢铁、水泥、化工等占工业比重70%左右,如今钢铁、水泥占比下降到26%,而制造、休闲、健康、智慧“四大经济”占比提升到49%,产业结构在提质增效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实体经济的支撑,要在工农业方面有创新和提升。”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诗尧建议,溧阳应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闯出一条具有溧阳特色的实业发展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是宜兴人,他认为溧阳可以走“科普+旅游+高端学术论坛”联合发展的路子,同时要注重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释放生态优势。
“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的是人才。溧阳要想留住人才,尤其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必须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如何留住优秀人才,于渌、叶朝辉、向涛等院士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建议应该加强医疗、基础教育等方面投入,以优质医疗、教育吸引人才落户。
最强大脑,建言献策。溧阳市市长徐华勤表示,溧阳将进一步加强与院士、专家的交流合作,通过顾问指导、协同创新、技术转化、人才交流等方式,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溧阳转化落地,助力溧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好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