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18年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重点项目立项名单,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牵头、骆敏舟研究员为负责人的“新一代人机共融智能陪护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批。据悉,全省重点项目共10项,河海大学常州校区首次获批此类项目,这也是今年常州市唯一获批重点项目。
人机共融 居家养老智能机器人更重安全
据了解,“新一代人机共融智能陪护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下设5个课题,分别由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和常州市两家企业共同承担,项目总经费2400万元,其中省拨款860万元,刷新常州校区纵向项目合同经费最高纪录。
该项目依托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系统地针对智能陪护机器人和高端护理床进行研究,为卧床老人打造舒适的机器人化智能家居环境。“安全性是陪护机器人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将重点研究如何做到更好的人机共融。”项目负责人骆敏舟告诉记者,同时,陪护机器人还将通过观察老人的微表情、微动作来了解老人需求,并通过导航定位来为老人端茶送水等。
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启动,预计3年内完成研究,随后向市场推广。“这一成果不仅可促使我国智能护理机器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容易拓展到其他领域,推动无人技术和智能技术相关产业发展。”骆敏舟介绍。
专注科研 近年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9项
由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张霖、骆敏舟主持的全自动智能化水面垃圾无人清理船项目正在研发过程中。“当前水面环保设备行业发展落后,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张霖说,为解决这一重大的现实需求,他们设计了一款有收集、压缩、自主导航等功能的水面垃圾无人清理船,实现河道、湖泊和近海等水域漂浮垃圾的清理等环保作业智能化和无人化。“水面垃圾清理船的应用可有效减轻环保部门及水文部门的工作强度,提高垃圾清理工作速度。同时对改善水质,提升水文环境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张霖表示。
这一项目仅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科研成果的缩影。记者了解到,结合江苏省、常州市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近年来致力于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该校设置了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先后获批常州市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今年11月又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依托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该校开展创新设计与系统仿真、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论研究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同时开发复杂水环境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以及无人与智能装备系统等重大产品。
近年来,该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新增省级科研平台1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等重点重大项目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3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类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77项;受理发明专利2150项、授权915项;主持或参与大禹水利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69项。
服务地方 向企业转让专利近百项
自1986年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在常州建立以来,河海大学与我市关系密切。先后历经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常州校区变迁,2007年,常州市政府与河海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三十多年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主动对接区域、行业需求,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发挥校区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优势,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由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研发的高温钢坯端面喷码机器人近期正式投入工厂运行,解决了中天钢铁长久以来高温钢坯端面喷码的技术难题。“与企业对接时,我们了解到了企业的这一难题,立马成立项目组,展开系统化研究。”由该校朱灯林教授领衔的师生团队,研制出了一款智能机器人,解决了人工喷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这一技术对推动钢铁行业的自动化生产和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之前他们的生产线需要8个人,四班倒来喷码,如今有了“机器人”,只需1个人做简单维护即可。
近年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每年与地方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和企业共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向企业转让专利近百项。此外,校区与常州市科技局共建“常州市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与常州市社科院共建“一带一路”非洲研究中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作为常州市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的重要专题活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已成功举办三届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
“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密切合作,发挥学校人才储存库的作用始终是常州校区的使命之一。”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范新南说,多年来,常州校区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研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我们希望在为常州区域创新发展体系建立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更为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提供强劲动力,不断开创校地、校企合作新局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