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动力锂电池之争就是高密度能量比前沿科技之争,传统石墨负极材料因为容量瓶颈原因,已成强弩之末态势!“硅基负极材料将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关键所在,我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硅碳负极这种材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也是唯一一款由中国人提出的并且即将商业化的材料。”
近日,坐落于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内的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里,公司八零后总经理罗飞博士和记者侃侃而谈。据了解,天目先导高端硅基负极材料一期产能可满足约4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需求。
2017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江苏中关村共同投资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使命,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A类专项科研成果,发展综合性能满足应用要求,能量密度高于300wh/kg 以及 700wh/L以上锂离子电池用核心关键材料。
天目先导一期投入年产2000吨锂离子电池高端硅负极材料的生产线一条,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月出货量达到2-5吨,部分高容量订制产品可以满足 300wh/kg电芯需求,产品有望应用于电动工具,动力电池,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等关键指标。硅基负极材料因其丰富的储量和超高的理论比容量正逐渐成为电池企业和锂电材料商改善负极原材料的优先选择。与石墨负极材料相比,硅基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优势明显。石墨的理论能量密度是372mAh/g,而硅基负极的理论能量密度超其10倍,高达4200mAh/g。因此,硅基负极作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 材料中最具有潜力的原材料 之一,它的运用将大大提升单体电芯的容量,有效缓解业内 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担忧。
天目先导拥有多项硅基负极材料组成、结构、制造和 应用的核心专利,这是因为公司在技术上依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这个国内外一流的研发平台,同时以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为技术带头人,5名博士、6 名硕士,三十多名本科生组建的技术立体研发团队。
近三十年来,在陈立泉院士带领的团队几代人的共同 努力下,物理所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项目、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等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先后取得了硅碳负极材料、高能量密度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多项 原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溧阳是中科院物理所“一村三湖”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即科技成果转移和前沿技术研发,为给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近日,中科院物理所在溧阳、怀柔、东莞开出三十万一年的高薪招聘博士后,这将为溧阳在前沿科学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领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下一步,天目先导希望通过这个团队的全力以赴,依托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五年的科研成果,努力争取让天目先导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能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秀负极材料企业,并在未来的负极市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链接: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基础上,瞄准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的,集科技攻关、队伍和平台建设于一体,能够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的战略行动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