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实现21亿元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总经理王文虎说:“从去年开始,国内生产铁路产品的企业普遍遇到了困难,我们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这一主营业务上也有所下滑。”但值得欣慰的是,戚研所自“十一五”起,就着手拓展的新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今年上半年,占比超过1/4的新产业实现了55%的增长,其中,大型养路机械整机及配件同比增长40%、汽车零部件同比增长89%、风电齿轮箱同比增长145%。 “1997年起,我们就开始研发轨道交通以外的产品,为的是让企业摆脱对‘铁老大’的依赖。”王文虎告诉记者,戚研所主动出击,潜心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前几年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放缓,铁路装备制造业低迷,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在“走好”两条铁轨的同时,更要“走出”两条铁轨的决心。 2011年,戚研所组建成立汽车零部件公司,引进4条铸造生产线,年产量8万吨。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投入周期需要12-18个月,从2010年7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到现在仅2年多,但规模效益已初步显现。 “转型升级,必须靠创新驱动。”王文虎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商业模式如何创新。 去年,戚研所开始酝酿“产品+服务”和“技术+服务”两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将制造企业变成了“4S店”,不仅销售产品,还提供维修、检测等专业服务,提高增加值。 首先是将产品的维修前移。今年,戚研所派专人进驻上海动车基地,在这个有设备、有工作人员,但缺乏相关技术和专业人才的地方建立了维修点,故障出现时就不必返厂维修,把对运输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在武汉,一个类似的动车基地维修点也正在筹备。 不仅是本厂生产的设备,戚研所还获得了多种进口产品委托维修的资质。南京地铁1号线、上海地铁5号线等运行的进口设备,可以就近运到戚研所进行维修。 “我们是研究所,拥有技术特长。技术转让后,我们同样也提供技术支撑、试验检测支撑等服务。”戚研所有个全国独一无二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无损检测中心,拥有欧盟国家之外唯一一个能签发国际公认检测报告的顶尖专家。 今年,戚研所预计将实现50亿元年销售额;到“十二五”期末,将跻身百亿企业之列。“这是我们的目标,当然还有很多努力要做。”王文虎说,尝到了拓展新产业、开发新模式的甜头,戚研所还在不断尝试进入更多新的领域。“创新当然有风险,但即便不成功,我们也会去做。” (据常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