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访我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泰斗承继成教授 |
发布日期:2013-07-02 |
83岁的承继成是我国遥感技术应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学术泰斗和奠基人之一。凡听过他上课的北大学子,都会记得这一幕: 讲课至兴头,承教授生怕他的“常州普通话”无法表述得更清晰,就会转过身去在黑板上重新板书一遍。一节课下来,身材颀长的承继成身后,潇洒的板书已布满了整整一黑板。 初夏的北京飘着细雨。在蓝旗营老人的寓所,听他一口熟稔的家乡话,喝着江南的清茗,不由得教人生出“京华若现江南梦”的恍惚。 目光投向更寥廓的远处 1930年8月7日,武进三河口牟家村的承姓中医世家又添人丁。曾是前清最后一批秀才的承柳塘希望自己的孙辈能“继悬壶济世之能而成良医”,遂为其取名“继成”。 江南小村的绿荫下、运河沿岸的街肆间,承继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没有离开过三河口,“牟家村小学、三河口的延陵中学……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清清爽爽印在我脑子里。” 百万大军渡江前的1948年,承继成考进了省立常州中学。在这里,他目睹了这座城市政权交替时各色人等的焦灼和欣喜。1951年,承继成完成高中学业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阶段刚结束,他又告别古城南京,被选派到北京学习一年的俄语。1956年,肩负着新中国的期待,承继成被选送到苏联的莫斯科大学攻读地理博士学位。在莫斯科,他认识了同在苏联留学的唐瞻珠,并结成了终身伴侣。 在苏联,承继成学的是航空摄影,如期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1961年开始任教于北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地理学在北大的批判热潮中遭到被“砸烂”的厄运,被当作是“脱离实际”的学科,列入“应取消的专业”。 但承继成始终相信,国家不可能一直这么乱下去。“政治肥皂剧”泡沫一般破了一泡又冒一泡。隐在舞台的背后,貌似逍遥的承继成却早已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那时,他惊讶地发现,国外遥感技术已出现在地理学中,有被广泛应用的新趋向。 时不我待,“必须把目光投向更寥廓的远处。”从1974年起,查阅资料、密切关注国外相关研究动态、筹备培训计划……承继成悄然开始了自己的准备。 有卫星遥感技术,何惧“浮云遮望眼” 经过1974年一年的紧张准备,承继成和中科院资深院士陈述彭先生等人一起,开始为国家引进和推广国际上最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他们在北大及校外举办了多期“卫星遥感应用培训班”,每期培训时间为两个月,共培训了3000多人。这些受训对象后来大都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其中许多人在国防科技战线作出了杰出贡献。 后来,陈述彭先生带队去昆明,培训“航空遥感技术”。而承继成则带队去山西,进行“卫星遥感农业应用的实验”,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全国经验推广,当时影响很大。 承继成教授告诉记者,遥感是在远离目标、与目标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判定、测量并分析目标的性质。而卫星遥感技术是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的各种遥感技术系统的统称,主要是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探测。 “有了卫星遥感技术,就再也‘不畏浮云遮望眼’了。”承继成教授介绍说,“目前,遥感技术是正在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它已经形成的信息网络正时时刻刻、源源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动态信息。” 作为国家遥感中心、亚洲遥感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承继成在卫星遥感、空间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均作出了创造性贡献。1985年,在许多高校还不清晰基本概念的情形下,承教授在北大首先开设了国内第一门“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并首次开发了“微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赢得国内外同行一片赞许。 三尺讲台几十年,承继成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北大,这位欧亚科学院院士出版了《数字地球导论》等多部有关地理和遥感的专著,也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他的弟子们也大多成为业内翘楚。而他自己却未曾须臾停下科研的脚步:近年,他又提出了“确定性、不确定性并存与不对称”科学新思维,在地球科学信息化的理论与方法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若干专著,引起学界热切关注。 在他宏亮的声音里,你一点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实施了三分之二胃切除手术才两三年的老人。退休后他已经接连出版了18本专著,“我只想告诉家乡父老,我没有偷懒,我对国家、对家乡都有交待。” 探寻事实真相是科学家终身的职责 2008年,已退休多年的承继成开始重点研究气候变化。 现在,国际上有关气候变化的主流报道都以2007年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4份评估报告为基础,于是承继成就从阅读这4份报告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 IPCC评估报告显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这都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导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严格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今,各地的减排活动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承继成却并没有满足目前的结论,他告诉记者:“其实,自从IPCC报告出来以后,学界就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声音。” 在研究过程中,承继成也发现了些许“异常”,这令他大为惊讶:比如,中国的仰韶文化、欧洲的罗马暖季以及中世纪暖气和殷墟文化时期的平均气温约为 16°C-17°C,都高于现在的平均气温,这和IPCC声称的全球气候变暖不相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6月,承继成的项目成果有了眉目。承继成在研究中发现,有仪器测量与记录的气温变化数据还不足200年历史,而且气象台站能测到的资料覆盖面积还不到全球陆地面积的20%。因此,仅凭这些数据就判断地球气温的变化趋势是很不全面的。 承继成表示,地球的历史已长达46亿年,有据可查的气候变化历史最长也只有6亿年,而这些历史主要是根据沉积地层的性质,生物化石,树木、石笋的年轮及稳定同位素等综合分析所得出的间接数据,以及根据近万年来的考古、千年来的文字描述数据推算出来的,虽然不够精确,但这是唯一的可信数据。 根据这些资料和自己多年研究数字地球积累的一些数据,承继成发现,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只有北半球陆地呈明显的波动式上升趋势,而低纬度地区、南纬地区的气温仅呈轻微的波动式上升势态。从全球海陆年平均温度、气象卫星对地球观测的气温和高空气温来看也都是平稳的、微有波动式的上升势态,并没有IPCC说的那么严重。 通过8个月的奋战,承继成及其团队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气候并非变暖,而是进入了暖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尚待研究;极端天气与气候变暖无直接关系。 “人是自然之子,人是不可能扭转乾坤的,自然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顿时,一篇题为《北大学者质疑IPCC:气候不是变暖而是进入暖期》的新闻报道,让这位早已退休的老人走到了公众面前。 “中国学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了,支持!”“科学家就该有质疑的精神”……研究报告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断有学者来电咨询并进行探讨,有些表示质疑,有些则开始转变观念支持承继成。承继成却很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他认为这些声音能够让自己的研究更加饱满。 “探寻事实真相是科学家终身的职责。”承继成平淡从容地说。 承继成简介 武进三河口牟家村人,1930年生。著名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学术泰斗和奠基人之一,国家遥感中心、亚洲遥感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1951年毕业于省常中,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56-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1960年11月获博士学位,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所副所长、国家遥感中心技术培训部副主任、高校联合遥感中心主任、联合国亚太地区遥感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 (据常州日报) |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