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联姻”海智 放大“创业导师”效应 |
发布日期:2013-04-26 |
最近,武进科创中心创业孵化器联盟正在筹划今年的第一次走进“创业导师”企业活动。自“创业导师”行动正式启动以来,此类活动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先后举行了10场,参加的海归人员达300多人次。 “创业导师”,摊开的“大手” “我们的‘创业导师’一般为成功的技术创业企业家、投资企业家、管理咨询专家、科技领域大学及科研院所丰富经验的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政府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或其他专业人士。” 孵化器联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创业导师”的名单上,记者看到了14位扛鼎武进经济的杰出企业家代表:津通集团贡毅、今创集团俞金坤、华日升陆亚建、安格特石明东、常发集团谈乃成、亚邦集团杨建、润源经编王占洪……2010年5月19日,武进创业孵化器联盟“创业导师”行动正式启动,14位“创业导师”与海归创业者进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2011年7月,海归创业人才“创业导师”企业行系列活动第5站走进今创集团,“创业导师”俞金坤与海归们分享了自己以生产铁路客车衣帽钩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2012年6月,系列活动第7站走进常州华日升反光材料有限公司,“创业导师”陆亚建讲述了自己8年潜心研发成功中国第一代反光膜,打破了国外产品对我国的长期垄断,并发展为国内反光材料领军型企业的创业历程…… 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14位“创业导师”通过创业讲坛、现场指导、定期见面、通信联络等方式,对海归创业者提供了数十次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辅导服务。科创中心主任蒋洁艳说:“选择这批导师,是因为他们既有企业运营管理经验,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既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又有国际化视野,对产业方向、经济发展趋势有清晰的预判,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有效的辅导服务;而且,他们与海归创业企业具有感情上的‘天然共鸣’。” 创业海归,伸出的“小手” 武进从2007年起实施海归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至今已引进海归领军型创业人才团队455个,为我区各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但从海归企业运行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困难和制约。 “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资金短缺。”武进区首批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团队成员、常州市珠峰称重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小峰坦言,常规大额资金来源地——银行、风险投资往往对初期的企业关起大门,“银行贷款往往需要我们提供厂房、设备这类不动产抵押。我们具备的技术得不到银行和风投的信任,难以获得贷款或投资。” 虽然区政府推出的创业启动资金能解决初期的燃眉之急,但是后续项目发展所需的资金仍难以寻觅。此外,海归创业人才长期受国外市场环境和文化熏陶,对国内的社会环境、市场现状和营运方式缺乏了解,在诸多方面常会感到不适应。 尽管他们都掌握着国际高端技术,但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与缺乏企业运作经验等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创业信心,而且制约着海归企业不能迅速做大做强,从而影响到武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手”牵“小手”,化解困难求共赢 一方面,海归创业遭遇资金瓶颈;另一方面,我区存在不少实力雄厚、手握大笔闲置资金的民营企业。不少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难以带来昔日的高效益,开始将目光转向高科技领域,与携带技术的海归合作就是其转型升级的方式之一。 “创业导师”无疑成为海归寻求合作的第一选择。常州珠峰称重设备有限公司是“创业导师”活动的最大受益者,目前,已与华日升、亚邦、安格特3家“创业导师”企业有了合作。“最近一次,是和亚邦合作一个双螺杆失重式喂料机项目。”朱小峰几乎参加了每一场“创业导师”企业活动,他说,“‘创业导师’成功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但是他们创业的精神值得学习,相互交流之后的合作机会更大。” 在给双方牵线搭桥的过程中,蒋洁艳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海归人才的技术和项目都较为高端,回报周期较长;本地民营企业却更倾向于投入较低、可大批量生产、回报周期快的项目。 “海归的项目侧重在高新技术领域,但研发有一定周期,早期研发成本高,市场投资风险大,新产品的市场氛围不成熟,市场化也有过程。”朱小峰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创业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的共同基础,但真正实现合作并不容易。双方的合作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与资金”、“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人才与资本”的优势互补,更需要双方在理念、价值观上形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并建立共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据武进日报) |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