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宁苏锡产业园考察1:弯路之后成大道——软件产业园成为战略性选择之后(南京篇)
发布日期:2012-12-13
  编者按  多个特色产业园正在我市蓬勃兴起,迅速做强做大产业园正成为全市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选择。在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之际,本月11、12日我市在北京召开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并签约12个项目,进一步强力推进产业园建设。时值岁末,正是总结今年、规划来年的当口,此时此刻,也让我们来放眼周边,看一看南京软件产业园、苏州纳米产业园、无锡物联网产业园的发展之道,这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启迪。

  天高云淡。
  行驶在雨花台区十里软件大道,两侧坡地起伏,树木葱郁,少了不少大都市的喧闹。然而,绿色掩映中,“中兴通讯”、“华为”等名企却相继可见。
这里是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市软件产业的核心区域。
  新世纪以来,南京软件产值猛增100多倍,年均增速超过40%,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2010年,被工信部授予我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去年,南京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20亿元。而据了解,今年前10个月已达1680亿元,同比依然增长41.8%,并且,全年将突破2000亿元。
  认准了就要往“专”里做——
  8平方公里园区内的建筑,没有1平方米“非软”
  说南京软件产业,必须从雨花区开始。
  中国(南京)软件谷,前身是雨花区软件园,是南京“一谷两园”的主体。这里聚集着全国通讯软件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尖端的人才。2004年以来,该地区软件产业增长了30倍,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10亿元,占南京总量的三分之一。
  510亿元,相当于北方软件名城大连市2010年的规模。然而,谁能想到,8年前,这里还是乱糟糟的城郊接合部,工厂与农田比邻,烟囱下面跑着鸡鸭,完全谈不上什么软件产业基础。
  “我们是勒紧裤带发展软件产业的。”雨花软件园管委会副主任杨昌生说。当时,雨花区最适宜发展软件的宁南、铁心街道,星罗棋布地有着上百家传统企业,是全区主要税源,像宁南的一个混凝土厂,一年税收就是1000多万元。
  建软件园,不仅要割舍这些辛苦培养起来的财税,还要付出不菲的搬迁成本。但最终,区领导统一认识: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不能坐失产业发展良机。2005年,该区义无反顾地出台软件产业规划。
  时值房地产开发热浪,很多园区以房地产开路,地处近郊的雨花区成了香饽饽。其中,有知名商贸企业要地,每亩出150万元;一家国字号建筑企业总部更是要来,承诺每亩年缴税150万元……这些诱人的现实回报,都被雨花区拒绝了,而坚持在8平方公里的园区不出现1平方米的“非软”建筑。
咬着牙的坚持,换来累累果实,软件企业越聚越多,产业链迅速延伸。2005年,雨花区软件企业税收还是负数,到2010年就达到12亿,在全区占比超过30%。全区  产业结构巨变,软件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主导产业。
  最典型的是10年前首个进驻的中兴通讯。
  由于最初几年中兴一区一直都是负数,2006年,园区在要不要引进中兴二区时一度犹豫,引进意味着本已吃紧的财政要再贴数千万元,“现在看来,当年的付出太值了!”软件谷一位负责人说。去年,中兴南京中心销售收入7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3万。据中兴通讯业务研究院资源总监李洪涛介绍,公司在全球有18个研发中心,南京中心是最大的,在南京已累积纳税38.47亿元,去年仅个所税上缴2亿元,在南京排名前三。
  不仅如此,中兴通讯还带动了几十家上下游企业进驻,南京中心的两家外包企业橙红和绛门,还专门把总部搬迁到此。李洪涛告诉记者,去年,中兴三区也已开工,此次,总投资将达160亿元。
  为什么选定软件产业——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产业
  雨花区是南京市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到2010年,南京软件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1%,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其中,南京的电力应用软件独占全国半壁江山,新一代BIOS嵌入式软件实力全球第四,在通讯、导航、电商等领域,均处于全国最强阵容。
  原本并不突出的南京软件产业,遵循的是怎样一条发展路径呢?
  “当初南京提出发展软件产业,首先是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所需。”南京市经信委副巡视员(原副主任)蒋维胜说。
  软件是一个增加值率比较高的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就业、高产出等特征,而南京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总体偏重,尤其是重化工比重偏大,单位GDP能耗水平较高。“软件产业不仅有助于改造和提升石化、汽车、钢铁等南京的传统产业,还支持了电力自动化、新一代互联网、现代通信等新兴产业。”蒋维胜说。
  再者,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看,以微电子和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使全球对软件、信息、服务等“软产业”需求高涨;同时,以世界软件产业发展实践考量,后进国家完全有可能实现后发超越,如印度、爱尔兰等。
  更重要的是,南京具有发展软件产业基础和先天优势。南京电子工业发达,被称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吸引了爱立信、中兴通讯、华为等通讯电子巨头;从环境看,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城林的独特风貌,成为软件产业生态息壤。
  软件,属于头脑密集型产业,这与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一脉相承。南京每年毕业的软件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超过5万人,每年软件人才培训超过6万人次。“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到南京布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才优势。”蒋维胜说。
  走过一条条弯路终成大道——
  “一谷两园”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去年8月,南京再次出台重大产业决策,对全市软件产业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整合。
  新规划以“一谷两园”为产业集聚区,形成“一体两翼”空间格局,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南京)软件谷为主体,江苏软件园为南翼,南京软件园为北翼。
  产业大整合,被看作是南京软件产业的突破之举。蒋维胜表示,十二五开局之年,南京认真总结了10多年软件产业发展的得失,其中,最突出的短板是产业聚集效应不够强。
  此前,南京软件园区遍地开花,除了两个国家级软件园、4个省级软件园,在江宁、浦口、秦淮、白下、栖霞等地,还分散着一些没有授牌的产业基地,还有一些企业“跑单帮”。
  这种总体分散、多园多基地格局,导致大部分园区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其中,作为国家级软件园的江苏软件园,到2010年末入驻软件企业仅46家,软件产出只有全市的0.67%。
  市场集中度不高,也不容易形成产业链和培育大企业。截至去年,南京1800多家软件企业中,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仅占15%,百亿级企业还是零,而深圳的华为,一家企业就有1800多亿元。
  “把分散的园区整合成三大基地,就像是收拢五指攥成拳,打出拳头才有力。”蒋维胜说。比如,中国(南京)软件谷就是以雨花软件园为基础,由9平方公里扩展为70平方公里,志在打造“中国第一软件基地”,按照规划,到2015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将占南京软件产业的50%。
  江苏软件园位于江宁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以智能电网、无线通信、云计算等为重点方向;而北翼南京软件园,踞长江北岸浦口高新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
  除了园区整合,另一个重点就是支持华为、中兴、联创、南瑞、南自、金智科技、三宝科技等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面向国内外引进知名软件大企业、大公司、大品牌,力争到2015年软件超百亿企业达到10家,2020年达到30家。
  配套产业升级,南京还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一方面,赋予“一谷两园”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全市最优的政策;另一方面,按国际标准快速完善八大服务平台,包括企业孵化、投融资、人才、公共技术、合作交流、基础和服务设施、创业创新、行政管理等。
  以人才服务平台为例,蒋维胜介绍说,南京软件人才近两年也出现紧缺现象,怎么办呢?短期内,在软件谷、麒麟科技园等创建国家软件人才实训基地。今年6月,IBM最高级别的中国软件授权培训中心落户软件谷,这是IBM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的第4个高等级培训机构。另据透露,南京还已开始筹建一所高水平的软件大学。 (据常州日报)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