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两扇门 天地更宽广——武进政企代表团大连、青岛产学研活动侧记 |
发布日期:2012-11-20 |
为期3天的武进政企代表团大连、青岛产学研活动,10个镇、21家企业,达成32个初步意向。 飞机飞离青岛上空的时候,记者在思考几个问题:是什么让这些企业家不远千里长途奔波,辗转于两个城市?企业真的能收获预期的效果吗?产学研的未来究竟会走向哪里? “鼓励大家走出厂门,走进校门。”科技对接前,副区长王明昌对企业家们说。 “大学实验室里考虑的就是五年、十年之后的事情,我们来这里寻找未来的发展。” “企业要发展,需要做引领的人,而不是跟随的人。” 采访中,企业家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化三方合作共识 “智能工厂及远程监控技术”项目介绍刚结束,常州汇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建荣就迫不及待地找上了项目汇报人陈晨博士。 “这个智能控制模式,正是我们企业需要的,可说是‘一见钟情’。”汤建荣对自己的市场敏感度有充分的信心,至于技术科研,“高校可以给我信心。”去年上半年,汤建荣与江南大学有了第一次合作。整个合作过程印证了他的想法:大学或是企业都无法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产能,双方需要合作。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往往是通过文献调研和学术活动等选题,承担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而企业则是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在选题方面具备高校和科研机构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同时具备产业化、市场化方面的优势。 事实上,研发与产业、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始终存在。在两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让彼此抱团合作,需要政府当“红娘”。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区已先后组织较大规模的科技经济对接活动100余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40余项,与100多所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一个个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的企业案例,形成了一个示范企业带动一批企业,一个示范地区带动多个地区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 赢得二次发展良机 江苏华阳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云初是产学研活动的老朋友了。近年来,通过产学研活动,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实施了3个合作项目,开发的血糖检测、心脏检测等方面的医疗仪器已获成功,将进入临床阶段。 他此行的目的是寻找刚开发产品的延伸系列。大连理工大学洽谈会上,人体生理信息检测与仪器设备的项目介绍吸引了他的眼光,“我已经邀请专家去公司,进一步商讨。” 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新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成功的产品必须是市场与研发紧密结合的产物,“华阳转向医疗产品的开发,必须依靠产学研合作。” 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爱明也是产学研活动的常客。此次两场对接,他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项目。“不能说没有收获,这样的活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大学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在未来可能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到时候可以找上门来。” 走产学研之路,寻求二次发展良机,成为企业的共同追求。“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不断创新。搞了产学研不一定行,不搞产学研一定不行。”许云初说。 探索一条后续之路 产学研合作不是一个新概念,作为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自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何定位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又保证风险利益的主体企业肯投入、乐于投入,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链条的良性循环? 曾在美国、韩国服务于世界财富榜前50位大公司的曾勤谦女士,今年回国成立了常州市菲涅克斯电器技术有限公司,她的团队具有欧美跨国公司多年研发经营经验。这是她回国之后第一次参加政府组织的产学研活动。 “在美国工作期间,我所在的公司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都有过合作。”在她看来,国外的产学研合作开始得较早,模式相对完善,企业将项目放到学校去做,会有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而这些,恰恰是现在国内的产学研项目缺少的。”这一点,也成为了企业家们的共识。 从各级政府到科技部门,从行业协会到产业联盟,都在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机制,一种能够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产学研各方联动、协作的机制或平台。 可以说,产学研结合不是一个产业的事情,更不是一家企业的责任,而是要通过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配合,形成一条产学研合作链,才能使科技发挥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巨大作用。 (据武进日报) |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