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同步现代化 科技当先行——关于溧阳科技工作学宜兴找差距的分析及思考
发布日期:2012-08-29

一、溧阳科技工作现状
       近年来,溧阳市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8.7亿元,四年来年均增长32.2%,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幅9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18%。四年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464件,引进海外人才218名、领军型海归创业项目32个。拥有“两站三中心”40家。溧阳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天目湖机电创业园被评为省级孵化器和省小企业创业基地,正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全省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连续4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
二、与宜兴科技工作的差距
       尽管溧阳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与溧阳发展的“标杆”——宜兴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
       2011年,宜兴实施了25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溧阳为零;宜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是溧阳的2.9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比溧阳高11.7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6%,高出溧阳0.42个百分点。目前宜兴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电线电缆、非金属材料、环保装备与服务等3个特色产业基地,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0%。
(二)科技载体建设上
       宜兴有1家国家级科技产业园,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个高新产业主题园区。80%的新兴产业集中在这些园区。溧阳虽引进了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但刚刚起步,没有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与宜兴相比,我市承载产业发展的载体明显滞后。宜兴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加速器1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家,各级各类科技研发机构158家。三创载体面积累计达到149万平方米,集聚了200多家在孵企业,430多项在研科技项目和5300多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溧阳仅有省级孵化器2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家,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1家。且发展质态不佳,孵化设施、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三)科技企业培育上
       宜兴拥有众多具有行业标准制定权和话语权的科技骨干龙头企业。例如,拥有电线电缆行业龙头远东集团,国内环保行业旗舰金山环保、陶瓷行业领跑者华耐国际等行业龙头以及沪安电缆、泛亚环保、俊知科技、中昱科技等20家上市公司。而溧阳虽然拥有以纳税销售超百亿元企业为首的规模企业群,但就企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而言,缺少真正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特别在上市企业方面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宜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1家,是溧阳的4.44倍。2011年,这些占宜兴企业总量1%的高企实现销售收入455.7亿元,产出规模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8.5%。
(四)产学研合作深度上
       宜兴市政府与19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其中10个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体。校企共建研发机构202家。拥有2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果中试及产业化基地40家。全市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超过95%。我市产学研年年出击,但成效并不明显。多为接触洽谈、专家回访之类的浅层次对接,项目合作形式大多为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与需求,而联合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的较少,合作的层次不高。产学研在推进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培育新兴产业中的独特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上
       宜兴突出战略引导、规划引领和政策促进。围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三大战略,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三创”载体建设规划、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规划、“5525”科技创新计划、“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六大产学研合作工程”建设推进计划、科技领军型企业培育计划等一系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意见,在数量、力度和覆盖面等方面都优于溧阳。并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科技节,迄今已举办了十七届,有效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创业氛围。而溧阳在抢抓机遇、自我超越、勇攀高峰等创新创业“精气神”方面与宜兴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保守思想依然存在。科技金融工作方面,宜兴市出台了《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总额为20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设立了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和种子基金。已开展知识产权质押项目4项。我市在这方面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三、下一步思路与重点工作
       8月3日,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学宜兴,全面追宜兴”,就科技工作而言,就是要“学宜兴之长、补溧阳之短,借宜兴之智、创溧阳之新”,坚持“同步现代化,科技当先行”,把创新的步伐迈得更大些,做到紧扣一条主线、促进三个结合、实现四个确保。即:紧扣创新驱动促转型主线,促进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动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智选资相结合,到“十二五”期末,确保R﹠D占GDP的比重达2.5%以上,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1%以上,确保9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确保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以上。具体工作中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对接中关村,实现载体建设新突破
       按照“近期建区、中期成园、远期为城”战略目标,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确定园区发展路径。到2014年,核心区实现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50%,每平方公里营业总收入达100亿元。五年内争取入驻企业、机构200家以上,投资500亿元以上,产出1000亿元以上。一是在整合创新资源上求突破。积极向上争取,促成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扶持政策早日出台,成立园区领导小组。尽快完成园区空间规划,建立高效的组织协调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建设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创新中心等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承载力;二是在集聚创新要素上求突破。加快引进中材国际国家环保工程技术中心、美络克思软件开发设计中心等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促进已签约的波士顿锂电池、轮毂电机等16个“当家项目”尽快落户投产。重点引进一批研发、创业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初步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和经济规模;三是在壮大创新主体上求突破。实施“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进行全过程、多样化、持续性的扶持和服务。落实财税、金融、贸易等多种扶持措施,打造巨邦制药、奥谷生物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服务。通过3-5年的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区、常州产业创新的亮点区、溧阳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基地。
(二)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实现创新能力新跃升
       为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制定了《溧阳市科技创新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12-2014)。一是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坚持“一个主体”,即牢牢把握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立足“三个层面”,即促进传统支柱产业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信息软件、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突破“四个配套”,即从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平台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建设四方面政策措施配套。到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确保我市进入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方阵。二是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行动。以江苏省“智慧百企”培育行动为契机,择优培育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新增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促进高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持续涌现,到2014年,民营科技企业达到800家。三是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支持高压智能变压器国家工程中心、输变电产业研究院、上上特种电缆企业研究院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溧阳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江苏软件园天目湖基地分别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三年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2014年全市孵化器建设面积达50万平方米,建立产学研校企联盟100个。四是实施创新人才聚能行动。实施新一轮“2356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支持各产业园、重点企业建设人才公寓。到2014年,全市领军人才达112名、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115名,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达535名。五是实施创新环境优化行动。围绕产业升级,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南渡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公共服务平台、茶叶检测服务平台。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创优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护航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行动、创新平台群星计划等。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
(三)全面加强创新型乡镇建设,实现特色产业新发展
       以“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注重乡镇产业创新规划和布局,有效强化乡镇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依托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区内的上上电缆、华鹏变压器等重点企业,推动智能电网产业开发;依托南渡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内瑞阳化工、乔尔塑料等企业,推动新材料产业开发;依托维多生物、阿格罗生物等企业,推动生物新医药产业开发;依托强林生物、恒星电子科技等企业,推动新能源产业产业开发。积极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融入本土资源。推动天目湖镇继溧城镇之后跻身创新型乡镇行列。根据天目湖镇的功能定位,加强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发展新型产业,推动一产提升,二产转型,三产倍增。加速打造上兴、南渡、别桥等创新型乡镇梯队。根据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四)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现原始创新新跨越
       2011年,宜兴专利自主资助奖励资金达600万元,是溧阳的5.31倍。实现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为5000件、1000件和2000件。溧阳这些数据分别是3188件、838件和2044件。我市要以新一轮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工作的开展为契机,围绕产业布局,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速缩短知识产权工作与宜兴的差距,力争超越,打造溧阳原始创新“单打冠军”。积极培育专利申请超百件的“专利大户”,加快专利产业化步伐,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出占总产出4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建立专利数据库。至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两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企业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量的40%以上。
(五)全面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实现服务功能新拓展
       以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为方向,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围绕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加强对种子期的优选项目、平台、技术的金融支持。加快建立科技投融资风险分担、科技企业成长抚育“两大机制”,积极推进科技投入方式、新型科技金融组织、科技金融服务和品种“三大创新”,逐步完善科技企业信用、科技担保、科技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政策保障“四大体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近期争取成立3—5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推动溧阳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天目湖机电园两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种子基金”。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科技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等金融产品创新,扩大科技贷款规模,促进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创投资本规模达到5亿元,建设3-5家科技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每年保持在20%以上的递增。
       企业创新、产业培育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谋长远、打基础的长期工作。全面学宜兴、追宜兴、同步现代化的任务异常艰巨,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在困境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溧阳市科技局)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