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剑走偏锋——格力博公司10年做到全球第三纪事
发布日期:2012-09-19
  10年发展,从天安工业村一个狭小车间到钟楼经济开发区内10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销售额从200多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0多亿元,员工从不到40人增长到4000人。
  这就是海归创业企业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
  目前,在交直流园林工具市场,格力博已做到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今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考察格力博时,对企业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为新型双刀割草机产品揭幕。
  在严峻的外贸出口形势下,格力博今年预计保持25%左右的增速,销售有望突破14亿元。
  现场见闻
  The Home Depot、Lowe's、百安居、沃尔玛……在格力博的产品陈列室内,记者看到了一张特殊的“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全球近20家电器大卖场。“这些超级市场,都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彼此是竞争对手,但都是我们的客户。”格力博公司董事长陈寅自豪地说。
  园林工具、空压机、清洗机、发电机……记者在厂区看到,所有生产线都在开足马力,为完成今年订单赶工,目前每天的出货量达40个集装箱,日均整机装配达3.5万台。
  其中,新产品双刀割草机也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已获得上千万美元订单,有望迅速打开北美和欧洲市场。
  掌门人说
  “10年平均增速超过20%,最初靠的是OEM。”陈寅介绍说,2005年起公司产品转向园林工具机械,争取到的第一个客户是加拿大最大的建材超市CTC,当时以贴牌为主,当年销售突破1亿元。北美园林工具市场高度集中,5-6家主要超市掌握着85%的市场份额,产品准入门槛也很高,“要想进入这个市场,只有先做OEM,在渠道上铺货”。
  由于熟悉海外市场,2009年,格力博打入多家主要超市;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赢利率大幅下降,“客户们到处比价格,没有品牌,定价权攥在别人手里。”陈寅说,当时就深刻地意识到,光靠渠道不行,一定要创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年5月,格力博着手创建自有品牌GREENWORKS、POWERWORKS,建起了研发中心和2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开展产品升级攻关。此后,综合实验室获得了CSA和UL的认可,并先后获得200多项发明专利,开发出多款多动力模式新品。
  陈寅说,企业去年投入3000万元开发新品,实现了公司产品锂电池和充电器自给。今明两年,预计每年推出50-60个新产品,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国内园林工具市场。自主品牌和新产品,既在出口上抗风险、保利润,更有利于挖掘国内市场,实现两条腿走路,“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打开国内市场”。
  记者感言
  园林工具,不是什么“大”产品;但是,剑走偏锋,只要走得好,同样有大发展。
  格力博“走得好”靠的是两条腿:
  一是务实。这是格力博最初发展的关键。公司从OEM做起,以渠道为王。近两年来,战略合作伙伴TTI、HOMEDEPOT、SEARS、CTC等高层,都对公司进行了访问,使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前瞻。通过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格力博完成了一次升级。目前,该公司每年都拿出20%以上的利润,投入新品研发。接下来,在加快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还将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相信,这又将是一片艳阳天。 (据常州日报)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7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