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高铁背后的大国工匠 |
发布日期:2016-10-09 来源:武进日报 |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高铁市场的领跑者,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中国速度”的背后,是以戚研所为代表的中国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专注、敬畏、入魂—— 在时速300公里的中国高铁上,一枚硬币可以站立多久?这个有趣的话题,并非凭空的猜想,而是源于一位外国友人的亲身试验。 2015年,一位在中国旅行的瑞典人乘坐京沪高铁时,将一枚硬币竖立在疾驰列车的窗台上,这枚硬币竟然站立了8 分钟。这位外国友人将这次试验录制成视频,传到YouTube上,引起了全球热议,又一次让中国高铁在全世界扬名。 短短数十年间,从跟跑到领跑,中国轨道交通经历了飞速发展,用实力印制了一张高铁名片。这其中,不得不提到这家位于武进的大型企业——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从成立至今,戚研所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开发了一大批适应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高铁、大功率电力机车与内燃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提供了技术和产品支撑。 6次铁路大提速的背后 时光追溯至上世纪。1959年,戚研所成立。当时正处于中国轨道交通的萌芽和成长期,戚研所主要开展材料工艺专业研究,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进入新一轮生命周期。6次铁路大提速,实现了从全国列车平均时速48公里到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的跨越。“铁路提速中,戚研所主要负责动力部、走行部关键零部件以及养护机械的研发,并进行活塞、齿轮、养护工程机械等产品的开发。先后最具代表性的‘春城号’、‘蓝剑号’、‘先锋号’以及‘中华之星’等动车组,上面的齿轮传动系统都由戚研所研发。”中车戚研所总经理王文虎说。 齿轮传动系统是高铁列车的动力传动装置,负责将电机的动力传送到列车上,让列车实现高速行驶,是高铁列车核心部件之一。 在第6次提速中,研制CRH380A齿轮传动系统十分关键。当时的方案是由日本东洋电机进行技术转让,由戚研所完成技术引进及国产化任务,进行CRH380A齿轮箱驱动装置国产化。 就当时国内的技术来说,研制该装置并非易事。“在研制过程中,戚研所多次派员赴日本学习。项目组成员基本是白天听课,晚上翻译清单,查找标准,仔细推敲,以便第二天向日本技术人员请教。成员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左右,执着、认真的精神把日本技术人员都感动了。”王文虎回忆说。 CRH380A动车组齿轮箱驱动装置的试验验证是非常复杂和苛刻的。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齿轮传动系统,但包括箱体、齿轮、联轴节等10大部件,共计95个类别、460多个小零件,统筹协调、同步推进都很重要。当时,项目所有成员基本都是“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值得欣慰的是,最终产品完成研制,并试装到CRH380A高速动车组上。 2010年12月3日,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京沪线上跑出了486.1公里的最高运营时速,刷新了世界高铁速度,宣告了中国高铁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近20年编写一本探伤图谱 1989年,万升云从学校毕业,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所从事的无损检测会在今后的轨道交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经过20多年的钻研,他已经是国内无损检测领域的“技术大牛”,还是欧盟以外唯一的国际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首席培训师。 无损检测,顾名思义就是不破坏产品本身进行质量检测。对产品的检测过程,也被称之为“探伤”。 在轨道交通行业,无损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列车在高速状态下,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确保每一件产品都满足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万升云说。 尽管检测装备越来越先进,但检测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仍占主导作用。“操作员要从显示的超声波或磁场等图案中找寻细微的差异,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没有10年的积累,无损检测在业内成不了行家。”万升云说。事实上,不同探伤人员对同一产品、同一缺陷的检测评定结果存在一定差别,而这样的差别所引起的产品质量误判会给铁路运输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一方面,万升云不断提升自己的检测水平;另一方面,他一直在琢磨,如何给操作员一个更为直观的、可参考的评判标准。 从涉足无损检测领域开始,万升云就在一点点积累,总结经验。和他的项目团队一起,通过对车辆重要零部件进行检测,采集大量缺陷图片,并通过对各种零部件材质、加工工艺、探伤工艺、缺陷成因等进行综合分析及验证,分别对各类缺陷进行归类和定性分析。就这样,一本《机车车辆重要零部件表面探伤缺陷图谱》诞生了。 这是一个相当庞杂的工作。没有前人的积累,只是一点点归类,一点点总结,再一遍遍推敲验证。这本图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编制,直至2011年出版,花了近20年时间,填补了一项国际空白。 “沉下心,将每件事做到极致” 在戚研所,像万升云这样潜心钻研的“技术大牛”还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沉下心,将每件事做到极致”。 戚研所的车间内,有一间以陈士华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无损检测岗位上,陈士华奋战了20多年。因他做出的突出贡献,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不过,最初进入戚研所时,陈士华还是个对无损检测完全没概念的实习生。由于岗位需要,原本电气专业的他被分配到无损检测岗位。最开始,陈士华一边向周围的师傅请教,一边从零开始苦啃专业书。常常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车间的角落钻研,直至深夜。不仅如此,他还千方百计地借阅德语专业书,看不懂就一个字、一个词地查字典,开始时看懂一页书就要花两三个晚上。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性和钻劲,原本是“门外汉”的陈士华,几年后竟然磨成了“业界高手”。 陈士华还是有名的“难题克星”。2007年,中国铁路第6次大提速,140对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投入使用。然而,如何保障每节列车之间的联轴节动作同步并在高速运行中不脱节,在国内,这方面的探伤技术还是空白。陈士华迎难而上,接下了任务。面对不足3个月的工期,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反复尝试了超过30种方法,最终完成了任务。 刘云清,戚研所一名普通一线工人,在机修钳工的岗位上默默耕耘,闪闪发光。 工作20多年来,他一直住在单位附近的宿舍。他有一个习惯——每天吃完晚饭,都会回到车间琢磨手头的工作。因为勤奋钻研,刘云清已经成为全面系统掌握数控设备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设备故障维修的专家,还获得了2016年省劳模、省企业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在外人看来,维修是个苦差事,刘云清却认为,维修有着广阔的个人舞台。他常说:“要做就要做到极致。我很享受修好设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记者感言 当我们坐在疾驰的高铁上,看着窗外呼啸而过的列车、绵延千里的铁路,享受高速、平稳的铁路出行时,很少有人了解,这些看似日常的服务背后,凝结了多少行业工作人员的心血。 中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潜心钻研的行业工匠们。中国高铁迈向世界的每一步,底气都来自于他们长久以来的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来自于他们一次次不怕失败的尝试、一步步艰难的攀爬、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他们的坚持、专注令人钦佩! |
主办单位: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7层
电话:0519-85681500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